1958年,当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化”)第一批拓荒者来到成都市外极其偏僻、荒无人烟的北门驷马桥羊子山上建设成都市第一家化工厂时,就树立了成化人不屈不挠的风骨。作为有着52年悠久历史的企业,成化几经起落,历经沧桑,最终收获了瞩目的成就。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成化正在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昂首阔步,迈入辉煌发展的新纪元。
1 瞩目成就难忘峥嵘岁月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成化通过不断发展和工艺、技术创新,已发展成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的钾化工生产企业之一,拥有资产逾5亿元,年综合产能15万吨。回顾成化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创业时期(1958年—1965年),1958年,成都化工成立后,工厂建设采取边试车、边生产的办法,贯彻“土洋结合”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由于条件所限,烧碱生产运用的是最为原始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大锅煮,浓缩析盐,操作工在灶台锅沿上捞盐,直至熬出合格产品。
由于初期生产困难重重,几个主要产品均未达到设计能力要求,致使工厂亏损严重。1962年2月,成都化工厂被宣布为“暂停企业”。在最艰难的时期,工厂并未伸手向上级要求援助,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开发新产品。1962年春,工厂着手试制碳酸钾,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成功制出碳酸钾,这在国内尚属首创。碳酸钾的诞生,成为成化的看家产品,工厂走上了希望之路。此后,还通过借鉴天津化工厂生产工艺,成功自主完成固体氢氧化钾等产品的试制,工厂扭亏增盈,进入建厂来发展的鼎盛时期。
挫折时期(1966年—1976年), 1966年底,工厂被“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各项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工厂陷入内忧外患的危难之中。固碱因原料不足被迫停产,其它产品产量也大幅下降。五年亏损累计达278.04万元,工厂再次陷入困境。
1970年4月,成都市决定在成都化工厂生产多晶硅,整个工程从安装、试车,到出产品仅用23天时间,虽然1971年,因质量低,成本高,多晶硅产品停产下马,但多晶硅的生产却成为工厂恢复发展的转机,工厂在此期间对自身与配套的老设备和旧工序进行相应设备技术改造,扩大氢氧化钾生产能力,新建烧碱车间。在徘徊发展阶段里,工厂经历两起两落。但是在亏损严重,日子艰难的情况下,工厂依旧坚持对新产品的开发,并试制出葵二酸、液氯、三氯化铁、磷酸二氢钾四种新产品,使得工厂在徘徊中求得了发展,度过困境。
发展时期(1977年—1986年),工厂进入发展创新时期。期间,总投资277万元的碳酸钾扩建工程试车投产。自行设计施工,将5000吨/年生产能力改造为15000吨/年盐酸工程,并投产运行。钾碱蒸发移地大修将生产规模由过去的2000吨/年生产量扩大到4000吨/年。烧碱产量也由3500吨/年增加至7000吨/年。工厂投资172万元新建两台10吨/小时烧煤锅炉投入使用。
战略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成化人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求实创新,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成化精神。1990年,公司投资6800万元的“离子膜制氢氧化钾直接生产碳酸钾装置与技术”引进项目试车投产并通过验收。1993年,投资7000万元并从瑞士引进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降膜法生产高纯氢氧化钾技术和装置,1998年12月正式投入生产。该产品替代了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是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公司搬迁至新津工业园B区,并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情况,对重建项目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应用新工艺和生产技术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2 创新技术成就核心竞争力
从成化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化发展历经起落,每次成化的再次发力都来源于技术的创新。从上世纪60年代研制碳酸钾,到80年代末率先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离子膜电解法和流化床法生产装置,建成国内最先进、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年产1.2万吨重质碳酸钾生产线,再到后期生产高纯氢氧化钾,多项技术都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到成化的危难关头,靠着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成化都一次次化险为夷。
现在,成化已是年产氢氧化钾4万吨、碳酸钾3万吨、三氯氢硅2.5万吨、盐酸3万吨、液氯1.5万吨、磷酸二氢钾1万吨、焦磷酸钾0.5万吨等多产品的综合型化工企业。其“晶光”牌重质碳酸钾曾荣获国家新产品奖、国家金质奖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奖。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使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其他产品覆盖国内广大地区,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制药、大型化肥装置、食品、燃料、养殖、日用化工等领域。公司曾荣获“中国500家最大化学工业企业”、“四川省工业企业利税200强”、“成都市工业企业50强”、“国家金质奖”、“国家级新产品奖”、“四川产品”等殊荣,并成为中国无机盐协会副会长成员单位、中国氯碱协会理事单位,在国内钾化工行业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如今,趁企业搬迁重建之际,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情况,成化对重建项目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应用新工艺和生产技术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计划于 “十二五”期间建设新能源光伏产业原料生产基地及配套技改项目。该项目一期建设包括6万吨/年离子膜钾碱子项工程、3万吨/年三氯硅烷子项工程、3万吨/年硅粉子项工程、1000吨/年气相法二氧化硅(白炭黑)子项工程,计划在三年内,达到年产值20亿的发展目标。
3 责任铸就永续发展
在成化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一家有责任感且立足长远的企业,成化始终坚持把环保放在第一位。作为国内综合性的大型氯碱化工企业,碳酸钾一直是成化主导产品之一。当时在市场上,重质碳酸钾和轻质碳酸钾的售价差不多,而轻质碳酸钾的成本更低,但是成化却选择了做重质碳酸钾。对此,董事长钟林在做产品规划时解释到,轻质碳酸钾是用氯化钾和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氯化铵,氯化铵的浓度大约为5%,鉴于成本的问题,一般选择对5%的氯化铵不进行回收,直接排放掉,但这样做的后果是造成水体污染,成化决不会做这样的事。
成化一直坚持着企业的良心和社会的责任。每年,成化在环保上的投入大概会占产值的3%-5%。成化领导班子没有将环保当成是企业的一个消耗性的成本,而是将环保当作企业可持续获利的投资,大力进行资源化技术革新,将它变成了有价值的资源。例如利用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将锅炉尾气中废弃的二氧化碳变成产品参与到生产的链条当中去;再如,氢硅生产装置中,尾气有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氢气等,用变压吸附的技术把里面的氢气提纯。在液氯生产的时候,将尾气吸收回来,做成消毒剂等等。这样,通过先进的技术,企业在生产中把废弃的东西变成另一种可用资源,在环保的同时,也使效益更大化。
4 打造成化共赢长远目标
一个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经营理念及对企业的定位。钟林将成化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定在了做全球一流的氯钾精细和专用化学品供应服务商上,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纯钾碱行业领先者”、“中国重质碳酸钾第一品牌”、“中国新能源光伏产业氯硅烷排头兵”、“中国高纯磷钾规模最大企业”。钟林认为,氯化工和钾化工是基础化工,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成化基本不做大众化的产品,只是做精细和专用的化学品,并通过其获得稳定的收益,达到企业稳定发展的目标。
思维决定方向,为成化的长远发展,钟林还制定了“全面服务、全面共赢、全面发展、共创和谐”十六字方针,这是贯穿未来成化行为的主线。对此,钟林给出最好的诠释:全面服务,不仅仅在于对客户的服务,对内一样倡导要“服务”。部门之间、流程之间、员工与公司之间的服务,是一个全面、系列、整体的服务范畴。全面共赢,不仅是和客户的共赢,还有和员工、政府、社会的共赢。全面发展,是通过成化的努力,带动相关的利益者,不仅是产品链,也是企业链的全面发展。有了全面服务,全面共赢,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成化共创和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