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神州大地,到处在唱响红歌,讴歌中国共产党90年丰功伟绩。
“红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峥嵘岁月;
“红歌”记录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蜿蜒足迹;
“红歌”把握着中国走进新时代的脉搏;
“红歌”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辉。
《十送红军》恋恋不舍,军民鱼水情深;《东方红》唱响了一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永恒主题;《南泥湾》表达着又革命又生产,改变旧模样,创造新生活的斗志昂扬;《长征》组歌的旋律,至今鼓舞着我们豪情满怀地踏上了迈向现代化的新“长征”……
今天,我们走进了一个文化多元化时代,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想激烈碰撞、渗透、扩张、融合,我们很容易丢失信仰,迷失方向。民族凝聚力、核心价值观、共同信仰的体现、传播和再造,迫在眉睫。红歌,是主旋律的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在一盘散沙凝结起来的过程中,产生的集体性很强、主题很鲜明的歌,体现着党和人民的意志,体现着时代的要求。
全国各地热衷唱“红歌”,与其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化引导,不如说是对过去革命时代精神追求的追忆。从江西始发的“红歌会”,到重庆的“唱读讲传”活动,到“唱响中国”等万首新创作的红歌,这些“红歌”在海峡对岸,甚至是全球华人区都产生了影响,“红歌”对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之深远,足以明证。
过去的革命时代,我们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红歌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打了下牢固的烙印,引领着中国克服千难万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改革开放,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迫切呼唤“红歌”文化,传唱老红歌,创作新红歌。从革命年代到建设年代,新老红歌的主题,基本上囊括了中国人民的所有政治生活。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在时代中寻找、体味和思考对当今社会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和主题,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当代人民的审美倾向和习惯,将红歌文化发扬光大。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可以勒紧腰带,但不能没有信仰,没有精神。
红歌传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