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在一次表彰大会上,听了一位老党员的先进事迹报告。老人1948年投身革命,参加过淮海战役,打过长江,见证了中国的解放。老人现居县城,钟情于捐资助学,早先资助众多小学生,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三免一补” 后,老人又把重点放到了义务教育以外的高中生,把“助学”变为 “奖学”。他在县里的某一中学设立了奖学金,分别为金奖、银奖和铜奖三个奖项,加起来每学年的奖金达1.4万元,竟占去了他每年离休金的70%!被奖励的优秀学生中有的考取了清华、同济、科大、武大等名牌大学,乡下的孩子从此改变了命运,可老人自己却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老伴10年前去世,八旬的他一个人单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事必躬亲,买菜、烧饭、洗衣……月生活费被压缩到可怜的400元!
事迹深深感动了在座的人,赢得了阵阵掌声。按照先进人物报告的习惯,接下来,大家等待他陈述自己的高尚情怀。期盼的掌声又一次响起来,可是,出乎预料,老人对热烈的掌声仿佛置若罔闻。话锋一转,语气突然低沉,另一种情愫在老人的胸中燃烧:“在淮海战役中,我们一个连冲上去,只剩下几个。子弹有眼,我活了下来。渡江时,我左边的木船被敌人的炮弹击散,战友的血,染红了江水……”老人的眼睑频频眨动,眼圈发红,“牺牲的战友一个个比我有能耐、比我聪明、比我能干、比我有本事,有的比我还年轻,却献出了宝贵的性命。他们的骨头早已高山打鼓,而我这把老骨头依然健在。”老人语音哽咽,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和我的战友比,我现在所有的奉献都是赚的!我获得的太多太多……即便我捐献一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出乎寻常的感触,可谓老人善举的最好旁白。温热从我的心底汩汩涌出。豁然明白了老人的所作所为,是那么的真诚自然,心甘情愿。捐献,不图利不逐名,源于高尚的“比较观”,他与战友比,与自己的昨天比,今天的一切是赚的,赚的利益再捐出去,是何等的理所当然。
获得与奉献是人生的必答题,也是压轴题。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因为许多人,包括少数党员,被世尘污染,选择了错误的答案。老人的境界,让好人敬仰追慕,更令有的人羞愧汗颜,内心震颤。
在无边的感动中,老人说出了他的最终心愿,已与红十字签下了协议,身后,将自己的器官献给医学,捐献给需要的人,“追随我的战友,把自己的所有都捐献出去!”
“捐献所有”,仰首望去,发言席上的老人,沐浴过枪林弹雨的老党员,高高大大,腰杆挺直,铁骨铮铮,可敬,更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