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8版)
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大西北,立项的各种理由、各种出发点都是对的,但是凡事都有度,就是需求量多少的问题。而且不止是运输问题,现在立项的成本与将来的成本也会存在差异,比如一些地区的煤价在立项之时是400元/吨,但是到了开车的时候就涨到了800元/吨,两年之后可能就到1000多元/吨。
只要能往外运肥了,就能往外运煤了。
现在某些地方政府之所以不能卖煤,通过招商引资希望企业到当地投产,就是因为煤运不出来。只要修上铁路,能把化肥运出来,同样就能将煤运出来,煤炭一旦进入市场,价格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承认看重了当地的资源,但是企业立项之后哪怕什么事情都不做,捂着手中的煤炭就能卖钱,就像房地产商哪怕不盖房子,有块地也能升值,这就是旱涝保收的买卖。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我国会出现煤化工热,资源拥有省不想做初级产品的出口地,必须要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但是煤炭再加工除了发电就是化工,发电牵扯到输电问题,不靠近电网送不出来,而现在最简单的就是转化成煤气,加工成各种化工产品。化工产品就几种,传统煤化工只有甲醇和合成氨,所谓新型煤化工就是烯烃、乙二醇几种,前者技术成熟,后者示范性开发,鉴于政策与技术的因素,合成氨项目成了首选,而且也是国家不禁止的项目。
难道企业就想上合成氨吗?他们也知道这不是赚钱的东西,但是要想拿煤,就必须得上合成氨。
现在在建与投产的项目过剩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吨了,就目前的6000万吨尿素产能真正落后的连1000万吨都没有,国内尿素企业前50的企业就集中了80%的产能,这些企业不能算落后产能,而且把内地的这些企业都逼垮了,终究有一天会形成这样的状态:到了春耕时节,全国都看着大西北往内地运肥,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国家难道会不担心吗?
尿素装置靠近原料产地,这种简单的提法是片面的,应该是向原料地市场地集中,或者是向原料产地和粮棉主产区集中,这是一个需要兼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