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已经呈现“南粮北移”格局下,无论从商品粮生产还是粮食增产潜力来看,东北黑土区都是“重中之重”。
据统计,东北三省每年春耕要施用400万吨左右的尿素,但是黑土地上生产氮肥的企业不过6、7家,总产能不过100余万吨,而且还有一部分要供给工业,换句话说,每年东北所需的300万吨尿素均要靠省外供给,这主要来源于华北的企业。在产能过剩如此之大的当下,华北地区的尿素输出无疑对本省市场算是一种减压,对东北市场算是一种“补给”,但是从明年开始,华北地区的尿素再想顺利流向东北,将不会像往年那样轻松、简单。
“明年,东北农资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山东、山西的尿素再想运往东北,将会比往年困难得多,因为三匹黑马的出现,必定扮演着‘程咬金’的角色。”吉林某农资流通企业负责人如此预言。
三匹“黑马”齐头并进
今年下半年,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三个尿素企业将会陆续投产,国电赤峰化工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电赤峰)、大唐呼伦贝尔化肥有限公司(大唐呼伦贝尔)、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金新化工),年产能分别为52万吨、30万吨和80万吨,总合约160万吨,这些装置的投产,无论在资源供应、生产工艺、运输成本上都会比华北的尿素进军东北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看实力。三家企业的背后均为实力雄厚的资源型国企,实力不可小觑。国电赤峰是国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内蒙古赤峰市进行煤炭综合开发的项目之一,总投资33亿元;大唐呼伦贝尔则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投资建设,投资总额19.4亿元;金新化工是由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香港金新集团参股的中外合资公司,总投资近40亿元。有着三大集团的幕后支撑,企业的投资与战略部署都将是大手笔。
其次看资源。内蒙古煤矿资源丰富,三家企业均为煤头,而且全部背靠矿区。国电赤峰利用国电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元宝山露天矿丰富的褐煤资源,不但煤矿丰富,而且电力充足,自家就有发电装置,就像该公司销售经理高洪涛讲的那样:绝对不会像其他企业那样被拉闸限电;大唐呼伦贝尔以海拉尔区谢尔塔拉煤田为依托,煤炭储量4亿吨,煤层较浅,露天开采;金新化工主要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宝日希勒煤田的褐煤为原料,项目建设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内。曾经有人笑称这三个企业,省去了挖煤、运煤的环节,出煤即可加工成尿素,而且当地政府又资源配合,可想这三家企业在成本上的优势。
第三看技术。三家企业的生产技术均为国内领先,甚至有些设备采用国外引进,特别是国电赤峰大颗粒造粒和金新化工合成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为企业的开车投产补足了后劲。
第四看运距。尿素作为同质化单一的产品,成本决定着市场竞争力,但无论是上联资源还是下接市场,这三家企业的成本优势拉开了华北尿素的成本距离。国电赤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元宝山,与辽宁朝阳接壤;大唐呼伦贝尔和金新化工地处呼伦贝尔,紧靠黑龙江齐齐哈尔,也算得上靠近市场。但是与国电赤峰不同的是,两企业要想进军东北必经齐齐哈尔,齐齐哈尔作为中转站在铁运上略有吃力,所以在运距的因素上,国电赤峰无论东进、还是北上,抑或南下都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优势。
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以往在东北市场,“大庆”与“华锦”作为本土品牌占据着这片黑土地的半壁江山,而外来品牌则由山东鲁西、山东联盟、山西丰喜等几个企业的产品把持,特别是在近些年,山东、山西的尿素品牌有赶超当地品牌之势,深受经销商的青睐和农民的认可。但是无论是从山西还是山东运往东北都需长途跋涉,从两地运往黑龙江起码需要170元/吨的运输成本,最少也要上百元。面对着这三个即将开车企业的销售辐射,一些华北地区企业的掌舵者开始意识到了一丝危机。
“最近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转变经营策略,对于下一步,特别是明年东北的春耕市场开始转变方向,由于成本和运输上的劣势不能执意硬撑,增量、抢占市场已经不切实际。山东的一些企业已经有意撤出东北市场,对于在当地口碑比较好的传统市场,价格比较高的产品适当保留一部分,不能放弃,但是过去全面开花的市场模式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面对当地或者南方市场。”山东某肥企负责人如此分析着当前的格局。
“市场自我调整,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可能一些企业上马就会把我们挤死,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优势,但是硬拼是绝对不可取的。” 绝大多数尿素生产企业眼望着当前的市场格局都会暗自喟叹,但也有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很有底气地叫嚣:到最后,拼拼成本吧。
拼也好,不拼也罢,下半年新产能投产已成事实,市场格局将会随着尿素的就地生产而发生转变。
一位在行业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这样评价即将投产的三个项目:这些企业的煤电资源便宜,确实存在一定优势,投产之后肯定会对市场有一个重新布局和分割市场的过程,至于最终哪支队伍被挤下去不好说,但是不会全退出来。如果从长远看,华北地区的尿素在东北市场肯定会减少。即将开工的这三家企业离东北近,未必全销售在东北,也有可能向南流动,哪怕是在省内产能这么多的山东也可以看到鄂尔多斯的尿素,这是同样的道理。
这三个企业的建设,备受社会关注,一些网友热议:个别企业并不是为了生产尿素而是为了占资源,与当地政府签好合同,坐地生财,占资源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也有一些网友认为:目前国内尿素产能过剩严重,这些企业的投产必将造成国内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
面对网友的热议,专家提出观点:占资源也好,产尿素也好,都是企业的战略部署,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这种行为无可非议。单就产能问题而言,这些企业既靠近资源又接近市场,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运距都利于市场竞争,国内产能过剩终归会优胜劣汰,有实力的企业活下来,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市场,这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规律。
专家的解释给出了答案,但是安徽一位化工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之前当地政府也邀请我们去投资建厂,但是面对较浅的煤层我们并无意向投资,因为煤炭的开采必将破坏草场,而草场破坏将无法修复,这都是出于环境的考虑。”
企业向资源地进军目的何在?
针对三个企业下半年相继投产的项目及项目将会对后市格局影响,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氮肥业界专家发表了以下观点:
现在氮肥企业的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已经两年多,目前进入攻坚阶段,成绩是主要的,但是面临难题是产业整合的底线不清楚,到底在哪里?在原来的传统化肥行业里有180个尿素企业,可以计算出来的每年静态过剩量有1000万吨,动态为500-700万吨,因为这里涉及到开工率、季节差的问题,所以每年出口量就在500-700万吨,基本市场就平衡了。可是现在的底线无法掌握马上要投产还有正在建设的装置,有的是在建,有的是“猫叫一声”,建不建还不清楚,处在各个阶段,如果按照媒体发表的数据加起来超过2000万吨,如果真按这个数字计算去调整就不是简单地调整,而是翻天覆地了。
对于新增的合成氨项目,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只是提倡上大压小,对于小的企业可以自生自灭,但是对于大的项目来说,日后会造成极大的浪费,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内蒙、新疆等地上项目,但是以后就是省内肥料之间的相互竞争,就好比新疆肥不是与山西肥、山东肥竞争,而是新疆之间自己在竞争,哪怕共同拥有低价的煤炭资源,最后还有争运力的问题,有些地区的运力在短期内是有限的,都在农忙季节往外运,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下转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