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12日,由中国农资传媒主办,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指导,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首席协办,大连中农沈大农资有限公司和沈阳金秋实农资有限公司联席协办的首届中国城市农资总裁论坛在大连顺利召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出席会议并为城市农资的发展提出了方向,来自4个直辖市和7个大型城市的农资企业负责人到会并共同就城市农资发展中的问题和机遇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农资企业普遍面临农资市场萎缩、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等诸多挑战,如何在立足城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经营的稳定发展,成为诸多城市农资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在中国农资传媒和上海市农资的共同发起下,采取定向邀请的方式,最终在大连顺利召开了首届中国城市农资总裁论坛,得到了与会企业负责人的高度评价。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 杨建平:
城市农资要勇于承担 与时俱进
“三农”是我国永恒的主题,粮食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农资就是一个永远不会放松管理的产品。因此,即使在城市,农资企业也是必不可少,是要长期存在的。
在城市中做农资,企业最先要考虑的是作为农资流通主渠道的责任,为农服务的职能不能丢。城市农资是全国农资的重要组成部门,而且在整个政府工作中是个不可或缺的部门,在关键的时候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城市化导致耕地减少,农资进入微利时代,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放开思路,进行有限多元,增加赢利点,在老生意中做出新意。
当前的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城市农资企业从农资公司转变为农业公司提供了机遇。现在已有公司参与土地流转,获得上百亩的耕地,然后返租给农民,形成规模化种植,从而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当中。城市农资企业要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服务。目前有很多高品质产品,但是依靠农民自身往往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所以,企业要结合当地实际变化,为农民提供适当的技术服务,这是农资企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整体来说,作为城市农资企业,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经营方式,将企业真正做好。
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总经理 戴立根:
从实体网络到上农网
作为直辖市的农资企业,上海本地的农资市场容量与农业大省没法比,在经营遇到瓶颈时,上海市农资便结合当地的特点推出了上农网(www.city-base.net),实现城乡双向流通,为企业找到了突破机遇,实现每年近30亿的销售额。
在传统农资的运作上,上海市农资建设了实体的农得利农资连锁体系;在稳定资源方面,上海市农资参股了海南富岛、宁波化肥厂等生产企业;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服务能力,上海市农资还获得了一些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区域代理权。此外,上海市农资准备向化工领域延伸,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过对上海市农资来说,更大的突破要依靠上农网。当地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化发展速度较快,农民大批量购买农资产品变得越来越可行,所以上海市农资将销售从实体搬到网上,让农民直接从上农网订购农资,然后配送到指定地。在与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接触时,发现农民在蔬菜销售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所以我们尝试着将蔬菜销售也搬到上农网,并参股专业合作社,由于从投入的农资产品就开始进行质量控制,所以这些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蔬菜产品质量非常高,不经意间又保障了食品安全,所以上农网推出的蔬菜销售业务很受欢迎。我们相信这也是未来城市农资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也将会一直坚持下去。
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 曾 峰:
专业媒体搭建平台促进行业发展
首届中国城市农资总裁论坛的顺利举办,实现了中国农资传媒作为专业媒体的价值,也意味着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中国农资产业的专业媒体,中国农资传媒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1998年,中国农资传媒的前身——农资专刊成功创办,诞生在农资市场改革前夕的农资专刊从创刊之日起,便见证了农资行业的风云变幻和农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农资传媒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真正成为农资领域的媒体先锋。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中国农资传媒一直坚持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采访做成一次学习、提升、沟通和进步的机会,不断把握农资产业发展脉络,发现前进途中的亮点。
中国农资传媒所组织的论坛活动,主要致力于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我们不单是研究企业今天如何赚钱,更是研究行业如何实现长远发展。组织首届中国城市农资总裁论坛,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城市农资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提出,通过搭建一个城市农资企业的交流平台,在探讨中寻找发展方向,找到合作的可能。
虽然不同的城市农资企业的情况不同,但是在发展中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在企业之间建立沟通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推出的“上农网”模式就能有效避免实体店高成本运作的难题,通过上农网进行城乡之间的双向流通对于其他城市农资企业就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即使在城市,农资企业的机会也有很多。通过交流,换个思路,城市农资企业也能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大连中农沈大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瑞安:
立足大连 服务全国
虽然位于大连,但是中农沈大的业务却覆盖全国;虽然也经历市场风云变幻,但是公司营业额一直都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
作为一家贸易型企业,中农沈大并没有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冲击,主要在于公司并没有将大连作为唯一的市场。虽然公司坐落在大连,但中农沈大在黑龙江拥有一个复合肥厂,并建设了一些直达终端的营销网络。如此一来,在用肥旺季,中农沈大位于黑龙江的复合肥厂和营销网络就有可观的利润。其他时候,中农沈大就利用地处在大连港口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原材料,由于坚持诚信待人和薄利多销的宗旨,不仅有银行主动找上门提供贷款服务,还有很多企业主动找到门寻求合作,中农沈大积累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并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扩大。
沈阳金秋实农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代 光:
扎实的网络是我们的财富
作为于2003年从沈阳市农资公司改制而来的新公司,沈阳金秋实农资公司也遇到了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不过沈阳当地还有800多万亩的耕地,化肥年需求量在50多万吨,让金秋实公司可以专心做农资,所以这几年公司重点在网络建设方面下功夫。为了便于农资配送,金秋实在沈阳的8个区县都建立了配送中心;在销售的产品上,主要和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合作。经过多年的运作,金秋实的销售网络和企业形象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在以后的发展中,考虑到找基层零售商的方式难以获得量和价的突破,公司决定在终端设立直营店,实现渠道进一步下沉;同时要利用现有渠道拓展业务,从原来主销肥料的结构逐渐扩大种子的销售比例,实现网络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还通过农化服务打造公司品牌,在公司成长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