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暑气来袭,在这个季节本应该受到市场欢迎的西瓜却因为这样一则消息而出现滞销。5月16日,江苏省丹阳市700多亩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里,许多西瓜未成熟就炸裂,虽然目前对于丹阳“炸瓜现象”的调查结果,新华网已经发文证明西瓜膨大剂是被冤枉了, 但膨大剂的使用还是应该引发我们的关注,因为此事牵涉到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波及全国西瓜产销市场。不少地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西瓜销售不畅现象。
1 “炸瓜现象”让人们关注膨大剂
膨大剂是什么东西?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 广泛应用于水果,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在花期使用增产效果明显,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汪景彦告诉记者。植物生长,需要生长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五种天然激素,这是植物本身就会产生的。而植物激素就是用人工的办法,模仿这些激素的构造合成的化学物。膨大剂是一种通用名,配方有很多种。西瓜上使用的是氯吡苯脲,这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的生长调节剂,会帮助细胞快速分离,达到快速增大的目的。据了解,氯吡苯脲是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植物激素。
那么膨大剂是否对人体有害呢?在出现“炸瓜现象”后,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良驹,他认为,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适量使用,膨大剂是非常安全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冯双庆同样也认为,尽管植物使用膨大剂会迅速膨大,但人体不会产生不良的反应。他说: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把光能变成化学能,它可以储存,变成糖,变成淀粉,可是人类没有这个作用,人吃东西后,经过代谢,才能产生能量,所以它们完全是两个系统。
自从这个生长调节剂问世以来,在农业生产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四川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勇所言,膨大剂用量相对很少,它的效果往往眼睛看起来很直观,这些调节剂出现后,有些农户甚至用它代替了部分化肥的使用。
2 不合理使用将引发产业危机
美国人从1930年就开始广泛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剂与农药、化肥一样,成为美国农业生产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从事多年果树研究的汪景彦告诉记者:在美国,蛇果普遍使用膨大剂,对于果型、色泽和品质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从近年的使用来看,由于它属于内源激素,对人体的健康应该是没有影响的,但膨大剂作为一种调节剂,属于低毒产品,因此在有机果品中是禁止使用的。
侯勇认为,农业生产受制于很多环境因素,让农作物的生长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而用常规的栽培手段根本难以解决,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使用调节剂。比如西瓜在大棚里面的时候,它是要昆虫,或者人工进行授粉的,由于大棚温度高,不适合昆虫存在,而人工授粉并不一定找到合适的粉传授,在这种环境下,西瓜的产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调节剂在西瓜上的应用,就是让这个瓜坐稳,不至于掉下来,存在它使用上的一个必然性。侯勇同时表示,其实如果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他也不主张使用调节剂。
虽然膨大剂有利于增产增收,但也有专家提出质疑,研究食品安全规范已有20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则认为,利用膨大剂增加作物产量不代表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郑风田表示,从他的研究来看,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不光是增加产量等作用,也有想不到的破坏力。他举例说:西北的猕猴桃,不少地方用膨大剂,有些一线技术人员就发现,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有这样几个症状:第一个特别不耐储藏。第二个口味特别差。第三就是出现大小年这个问题,就是当年使用之后产量比较高,那么对土壤肥力破坏比较大,第二年产量特别低。现在这个技术,在我们国家已经用了这么多年了,但是相应的搞卫生搞环境的那些专家没有任何的长时间观察研究报告。其实,记者也了解到,前些年,在陕西,由于不合理使用膨大剂,使原本红火的猕猴桃产业陷入谷底,从2000年开始,连续多年开展了禁止猕猴桃使用膨大剂的治理工作,陕西各地在对膨大剂开展“不准卖、不准买、不准用”整治活动,在政府多种措施的推动下,陕西猕猴桃从2008年开始逐步走出低谷。去年猕猴桃的果园销售价格已经从几年前的每公斤1块多钱,攀升到每公斤7-8块钱,而且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和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高端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陕西猕猴桃产业才得以发展。而眼下正是吃西瓜的好时节,但是近期各地爆出“炸瓜现象”,无论它是不是膨大剂,还是其他肥料,炸瓜的原因均为不合理使用造成的,这一西瓜开裂的消息导致很多人都不敢吃西瓜了,各地西瓜都出现了滞销现象,瓜农们叫苦不迭,西瓜产业正在面临危机,但愿西瓜这一产业不会像陕西猕猴桃产业一样走入低谷。
3 膨大剂等生物调节剂需要加强监管
郑风田说,目前,我国现批准生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共有540多种,是全世界使用调节剂数量最多、使用最宽泛的国家。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朝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有60个膨大剂产品在我国取得登记,含有的有效成分有两种(氯吡脲和赤霉酸),涉及45家农药生产企业,这里面难免会有滥竽充数或者我们不知道的其它调节剂,所以有关职能部门亟需加强膨大剂等生物调节剂的监管。
据了解,在日本,调节剂被严格限制使用,目前被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只有87种。在日本,植物调节剂的安全性问题,由农林水产省下属的消费安全技术中心负责审查和验证。如果新产品没有定下安全标准值,要在厚生劳动省确认调节剂残留对人体的影响,并在环境省确认调节剂对环境的污染。而后,还需要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将暂定标准值和世界共通的每天容许摄取量进行安全性比较,才能确定最终的标准值。
可喜的是,“炸瓜现象”之后,一些地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如江苏省已经开始拟规定膨大剂等生长剂不得超量使用,还有山东省也将大力监管“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这已说明,政府已经开始加强对膨大剂等生长剂的监管,对于行业的规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引导合理使用 助农“增产增收”
据新华网报道,此次瓜农所使用的所谓“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并不含膨大剂成分,而是一种叶面肥料,其中成分主要是氨基酸、铜、锰等微量元素,叶面肥属于新型肥料的一种。农民购买使用是为了增产增收,但由于不合理使用,农民不仅没有增收,反而绝收。这一现象无疑提醒涉农企业:在农业生产中,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种旨在助农增产增收的新型肥料和新型农药不断涌现,为此,为了避免由于不合理使用或监管不当再次出现类似的“炸瓜现象”,有关专家建议,生产企业、经销商、有关职能部门应强化服务,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新型肥料、农药。厂家应该在产品出厂时严格标明使用剂量及使用时期,经销商也应提高自身素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
膨大剂只是植物调节剂的一种,还有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调节剂存在我们的生产中,只有加强监管,明确用量,才能正确引导农民的使用,才能真正让植物生长调节剂发挥正面作用,助农“增产增收”。否则的话,如果再出现问题,消费者肯定不会认账,更不会埋单,不能让“增产增收”只是在嘴上说说,更不能因为滥用植物调节剂使得农民最终增产不增收,最后伤害的还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