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图/肖川
一月之间,旱涝两重天。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较强降水,江西、湖南、贵州、浙江等地降下大到暴雨,导致出现旱涝急转。入汛以来全国累计有13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已经出现较大损失。在大自然多变的脸色面前,我们将如何面对?加强预警,抗洪救灾是当务之急,而且必须全力以赴。然而,与农业血脉相连的农资行业,又该做些什么?
面对严重汛情,湖北一些重点化工企业进入临战状态,积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防汛新情况,确保无灾害事故的发生。地处长江中上游的中石化湖北化肥公司,虽然占据了地理优势,受汛期的影响可能不大,但他们也未雨绸缪,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处长江中游,位于荆江之首,与长江大堤仅有10米距离。该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的防汛领导小组,做好防汛应急预案和防汛排洪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些位于“危险地带”的农资企业都不约而同提出了下一步目标,在自然灾害面前,农资企业要把营销服务做得更贴近一点,农化服务做得更贴近一点。
然而,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遇到干旱或者洪涝,农资用量必定会受到影响,受灾区域将不会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市场。一些企业会调整营销策略,减少对灾区的产品流向计划,与此同时,对于灾区的农化服务力度也随之减弱。农资用量减少是客观事实,但是农化服务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主观意愿。市场份额减少,农化服务也随之减弱,这只能让企业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慢慢消亡。
事实上,不论是旱灾还是涝灾,灾情之下的老百姓更需要农化服务的支持,需要更为科学更具针对性的农化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可以明确的是,受灾区域不会永远成为灾区,或许那里正是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的主阵地。对于农资企业而言,不仅需要企业利益的迅速回报,更需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老百姓而言,不仅需要正常年景的锦上添花,更需要灾害之年的雪中送炭。
作为农资企业,一定要知道灾区的老百姓需要自己做什么,距离灾区贴近一点,也就是距离老百姓的心更近一点。灾害之年,农化服务更显重要,把农化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去完成,这本身所彰显的就是农资行业更为广义抗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