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非常喜欢丘吉尔的母亲。有人问她,是否为自己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她说:‘是的,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这段文字是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在题为《平视权威及高贵 尊重法律即自由》文章中出现的。根据我以及我的朋友们接触到的资料,这个故事的主角应该是美国总统林肯的母亲,而非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妈妈。如今看文字时遭遇类似的低级错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个“美轮美奂”,大报错小报误广播错,连央视也糊涂,表达者一知半解随意拿捏,死劲地把形容建筑高大宏伟壮丽的成语,屈打成招为“精美绝伦”了。
错,看似是写作或口头表达时的失误,探其源头还是在读书时,是读书过程留下的疏忽和隐患。当代生活节奏加快,人心浮躁,越来越失去耐心。面壁十年、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性和耐力消失了,“沐浴焚香”的恭敬没了,手不释卷少了,被快餐式的阅读取而代之。“输入”的肤浅潦草浮光掠影,而“输出”则后患无穷了。
那天,不慎将我的一本小册子带到办公室,无意间展览在办公桌上。一位年轻的女同事,随手翻了翻,嘴巴张成了“O”型,惊讶:“书上画这么多红杠杠啊,多用心呀!”不知是赞誉还是嘲讽,令我起皱的脸皮发烫。不过,同事的感慨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她读书,或者不少人读书是懒得动脑动笔的,清洁的书本上从不留下思想跋涉的印迹。当下能翻翻书算是文雅可贵稀有的了,有的干脆从读书转为“读屏”,网上走马观花。不经营思索与探寻又怎能记牢?仅凭着浅浅的影像,在写作和表达中的捉襟见肘、错舛百出也就顺理成章了。高楼万丈是基于地基的扎实。
我想,如果书读得深读得透读得薄,是可以有效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宋代朱熹曾归纳了“目到、口到、心到”读书六字诀,晚清重臣左宗棠在其家书中劝导儿子读书时,这样诠释“三到”,不看清字划偏旁,不辨明句读,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不清晰伶俐,朦胧含糊,听不明白,就是口不到也;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务其了然于胸,了然于口,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按左大臣的要求何愁书读不好?“目到、口到、心到”,看似自然朴素,但之中的道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世界上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读书更是如此,总得打下扎实的功底。严复将赫胥黎的一万多字的《天演论》译成了三万字,把他自己的心得也译了进去。
读书可以有两类,一是“悦”读,一是“研”读,是“悦”是“研”就在于你啦。为了打发光阴,完全可以轻轻松松随便翻翻。想从书中淘点“赚”点,也许技痒,卖弄自己的文字,又为自个儿换来几文稿费,名利双收,就得兢兢业业、文责自负了,认真踏实,一丝不苟,避免差错。制造业产品不合格是不准出厂的,漏网之鱼上市,是要被投诉的。
记得有一年《咬文嚼字》曾公布了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就有:“食色性也”,原是孟子同时代告子的专利,却被聪明的写手们以讹传讹,发明权不经意就划转给了孔老夫子。多跌相的大笑话!假如你读书不求甚解,假如你嫌翻书麻烦,又假如喜欢舞文弄墨,写出了自个儿又拿不准,咋办,求助网络呗,“摆渡”一下吧。轻点鼠标——贼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