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直击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
万亩良田遭遇“断水”之痛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文/图

  严重的旱情让洪湖部分湖段完全干涸,裸露出的湖床上随处可见河蚌和鱼蟹尸体。
  宽约1米,深约10厘米的泥沟已成为通往湖心的唯一通道,搁浅在岸边的船只、高耸的桅杆和渔民用来养鱼的绿色塑料围网随处可见。

  干旱!又见干旱!持续多年的旱魔魅影,飘浮在神州大地之上。继百年一遇的西南五省特大旱灾之后,去年的冬春连旱袭击了华北一带,而今年湖北、江西、湖南等长江中下游流域,又遭受到近七十年一遇的旱灾困扰,上千万人口遭受干旱缺水之苦,农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近日,《中国农资》记者专程前往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在湖北省荆州市和洪湖市采访期间,记者发现那里正遭遇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水草肥美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一片焦渴的土地。作为保障正常农业生产必须的农资产品因旱滞销,农资企业、经销商此时同样承受着一场干旱巨痛......

  渔民难觅“洪湖水浪打浪”

  5月25日上午,记者在洪湖岸边所看到的情形令人扼腕。

  远处搁浅在湖中的船只高耸的桅杆和渔民用来养鱼的绿色塑料围网;大片褐色裸露着石块的湖底暴露在飘散着腥味的空气中,不时可见零星的死鱼和成片的螃蟹尸体;干涩的水草裸露着根部,在风中摇曳……旁边干结的地面已呈网状龟裂。这就是日前记者在素有“洪湖水浪打浪”美称的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洪湖边见到的景象。

  洪湖今年遭遇的干旱,官方说法是70年一遇,而在当地老百姓看来,却是“百年一遇”。

  “今年的水特别小,往年水位要比现在高1-2米。”正在岸边忙着降泵抽水养殖螃蟹的滨湖办事处洪湖渔场渔民张新家说:“我今年都53岁了,这样干旱使得我第一次窥得洪湖底真面目。”

  洪湖市被称为“鱼米之乡”,号称“全国最大的淡水养殖县”,这次旱灾重创了当地的水产养殖业。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全市116.9万亩水产投放养殖面积全部受旱影响,近40万亩水面,尤其是洪湖围网养殖的水面全部干涸。当地政府部门统计,全市常规成鱼死亡达3.25万吨,蟹苗死亡1500吨,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

  在洪湖边上的滨湖办事处洪湖村,渔民们正在“抢捕”自家围堰里的幼鱼苗。37岁的渔民肖初建指着湖岸告诉记者:“你看,正常年份,湖岸线应该在这里,但是现在往湖心走一公里才能有水。”

  “这些天一直在听天气预报,就盼着雨水。”除了养殖户的鱼虾死亡外,最揪心的是鱼类也出现大面积死亡。“水马上要干了,不捞上来鱼苗就死在里面。虽说亏本,总比都白给老天爷好吧!”肖初建说:“鱼苗3月份买来是4元一斤,现在‘抢捕’上来只能打碎了当做饲料买,才1.5元一斤。”

  水田改旱田  种田大户苦盼降雨

  农时不可违,一季定全年。少见的大旱,发生在夏播生产关键时期。5月23日下午,江陵县秦市乡农民侯明玉蹲在秧苗地边,望着满田泛黄的秧芽一筹莫展:“秧芽刚撒下,正需要淹5厘米水,可田里却没有一滴水。”记者看到,地里已裂开了四五厘米的口子,可插进一根手指。

  在附近的河渊村,村主任刘丰告诉记者,“没想到我们村都会有旱情。”河渊村名字的来历,就是因为这里曾是长江边上的深洼之地,从不缺水。河渊村所有的灌溉用水,都来自流经此处的颜南渠。但由于地处水渠的下游,今年的水都在上游就被抽光了。

  处在比河渊村更下游的吴堤村情况更糟,记者经过此地时,正好看到几个农民在移栽棉花苗。“我们的水田已当成旱田用了。”农民老李说,他们已由种水稻改成种棉花,以减少对水的依赖,村里几千亩地大多已改成旱田。

  即使是改成旱田,没水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保证移栽的棉花苗能成活,也要在移栽时浇一遍“定根水”,但附近的水渠里都没水了,农民只好打井。“现在井已打了两米多深了。”老李说。

  “现在只能盼老天爷‘施舍’点雨水了。”洪湖市万全镇简市村村民方统标去年利用土地流转政策承包了100亩地,种植了油菜、水稻等作物。干旱令这位前期投资巨大的种植大户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前期光是在肥料、种子、农药和人工上投入的费用每亩地将近要花去1000元。”

  有人劝说他赶紧打井救田,但方统标心里却一直在犹豫:“打一口井的费用是三万元,仅施工时间至少一个星期,按正常一亩地纯收入600-700元来算,如果后期一下雨,旱情得到缓解,这口井也就作废了,太不划算了。”

  同样,在荆州市农资大市场,公安县毛家港镇红旗村村民黄志春告诉记者:“当地主要种植油菜和水稻,正常情况下收获的油菜产量约为600斤/亩,持续干旱已导致油菜缺养分严重、结实率下降,少收近300斤/亩。”他补充说,干旱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插秧、对棉花苗期生长也带来很大影响,减产已成定局,这直接影响了农民购肥、施肥积极性。

  农资因旱滞销  农田水利迫在眉睫

  湖北旱情严重,农民心急如焚,也愁煞了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往年的旺季,今年却异常冷清。

  “由于干旱情况的影响农资销售不得不向后推迟,如果再不下雨,就真的卖不动了。”5月24日,记者前往洪湖市了解干旱对农资市场造成的影响,洪湖市万全镇辅军农资商行经理杨辅军告诉记者,当地很多田地干涸,农民眼瞅着秧苗在秧田里因缺水无法下秧而心急。相应的,化肥、农药自然也派不上用场。

  “前期农民购买的水稻种子,由于持续干旱,这段时间纷纷前来退货。”对此,杨辅军颇感无奈。作为在当地存有一定声誉的农资经营店,杨辅军表示:“该退的还得退,毕竟特殊时期的服务工作要比一时的销售困难重要的多。”

  “旱情对农资销售影响明显。”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宏泉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因为干旱,水稻用药量明显下降,他们公司在湖北和安徽5月份销量比预期降低了近50%。

  住商肥料(青岛)有限公司华南部部长唐振华也告诉记者,干旱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销量至少减少50%。出现干旱的根本原因在哪?面对旱情,他表达自己的观点:“干旱问题除了异常天气原因之外,还存在诸如水利设施落后、灌溉设施不齐全等综合因素。”他解释说,第一是经济问题,农村长期存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合理,农民对于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第二是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水利基本设施的修复和完善一时很难得到根本解决;第三是客观现状,现有水资源使用面积太少,而且目前的水资源污染,包括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面积正在扩大。

  除此以外,部分农资企业为促进销量,采取先销货后收款的方式与农户合作。然而,天气干旱致种子存活率低,企业收款变得举步维艰,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旱灾之时,农业水利欠账问题也暴露无遗,众多年久失修的中小水利设施,拖累了抗旱的步伐。而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尚未兴起来,就被干旱当头敲了一棒,不得不让人反思,该如何调整落实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