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上完全没有可能 图/肖川
长期以来,面对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时,很多农民、农资人都寄望于相关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打假。而每一年,相关部门也都会放几把打假的“火”,但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严重的是,一些正规的农资企业发现,这把打假的“火”已经烧到了自己身上。在近日举行的江西省农资协会三届三次会员大会上,广大农资人谈及“打假”时,矛头直指有关部门执法不规范,有专家指出,农资打假,先要打击“假执法”。
有经销商表示,目前,某些地区的不规范执法已成为假劣产品猖獗、正规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重要因素。制售假劣产品者,往往事先主动向质检、工商等部门“交钱”,然后堂而皇之地向市场销售;而对一些合格产品,有关部门则想方设法进行罚款。某经销商说,自己经营的产品在江西省内多个市县检测都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但到了F市,却被以少0.2个氮含量为由遭扣留,并处1万元罚款。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交了罚款后,这批当初被检测出“缺含量”的产品,又可以在市场上顺利销售,当地执法部门也没有再找麻烦。有经销商私下向记者表示,F市经济发展不太好,类似的罚款是“必须的”,因为这些部门缺“经费”。有经销商更是直言:有些人就说了,今年的经费差多少,就要从农资一条街上“找”出来。真是言者凿凿,听者惶惶。
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打击假劣农资净化市场环境,不仅是农资行业和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更是相关执法部门的神圣职责。可如今却成了一些地方部门变相敛财、收保护费的工具,将公权力部门化、利益化、个人化。“打真不打假”、“打大不打小”、“胡乱罚款”等等做法在近几年的农资市场上不绝于耳,对于正经历发展困难的行业来说,怎经得起如此折腾?而对于矢志有所发展的正规企业来说,又如何承受这不正当的罚款之重?
“我这次来就是要听听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请不要有任何的顾忌!”这是会议开场时该省工商局某领导的严肃表态。言之铿锵,听者振奋,让我们看到了有关领导对于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执法的魄力和决心。会上,各方对积极探索协会与省质检、工商管理等部门 “建立打假机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行政执法”的联动机制达成共识。希望有关部门切实行动起来,从规范执法开始,率先为行业打开一扇有效、规范、正义且可供借鉴的农资打假之门,而不是让如此丰硕的会议成果,变成一次走过场式的会议发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