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5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十二五”优先发展缓控释肥
“第四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琴 于江灵

  5月15日-16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为顺应低碳农业发展需求,我国将优先发展缓控释肥产业。为此,与会专家提出,我国应该在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建议以财政项目如公益性行业专项、施肥补贴、生态补偿等形式争取多方支持。同时,会议提出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发展要与传统化肥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加快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机遇:“十二五”缓控释肥产业迎来发展春天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迈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时代,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而缓控释肥完全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命题,是一个典范。

  与会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相对于我国化肥整体而言,缓控释肥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不足市场1%,缓控释肥推广任务艰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农业部也首次将缓控释肥列为主推技术,同时科技部将缓控释肥列入“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三部委一系列密集性的战略举措将加快缓控释肥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分析认为,大力发展缓控释肥是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新型农业技术、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缓控释肥产业要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做到产学研一体,上中下结合,形成合力。

  建议一 降低成本:鼓励传统和新型肥企联合

  虽然缓控释肥的发展处于一个很好的时机,但是要把这个产业做好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缓控释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产品成本相对比较低,使其大面积应用于大田作物成为了可能,然而其生产成本与普通肥料比仍较高,一直是制约缓控释肥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会专家提出,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选择一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而且环保性能比较好的一些比如缓释剂、一些包膜材料等等,开发控释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新型缓控释肥料。二要鼓励传统企业向新型肥料进军,也鼓励现在有优势的新型肥料企业并购传统的企业,直接加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分析说,近些年,氮肥企业在做大上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很多人力财力,但是不少大型骨干企业没有认识到发挥自身优势,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没有加入到新型肥料开发的行列,没有及时调整肥料品种,品种单一,缺乏市场话语权。缓控释肥是二次加工的产品,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购买基础肥料后再进行加工,如果在传统化肥生产线直接加工生产缓控释肥,成本将大大降低。为此,她提出,要想降低成本,就要把生产新型肥料的企业和生产传统肥料的企业联合起来,鼓励有优势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和单质的生产企业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

  建议二 加大推广: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

  “十二五”优先发展缓控释肥料产业,必将促进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发展该产业,加大推广至关重要。

  夏敬源提出,目前缓控释肥在大众认识、产品工艺、技术体系、监管措施、政策支撑等方面还不够到位。要以主要企业为核心,组织战略联盟,同时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各部门通力配合,共同推动缓控释肥的发展。一方面要在战略层面实现缓控释肥产品专用化、技术标准化、推广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采取行政与技术连动、营销与服务一体、施肥与播种同步、高产与高效并举的措施。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建议:第一,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重点发展缓控释肥料等专用肥。“十二五”期间应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新型肥料。同时,协会将配合有关部门来制定缓控释肥料准入条件。

  第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体系,产品应以大田作物为主。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创建一批像金正大那样的大型缓控释肥料企业,不断提高缓控释肥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

  第三,国家应该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目前国家在治理江河湖泊水污染,这些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防止肥料面源污染。另外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据了解,美国农业部通过补贴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补贴标准30—55美元/公顷,每个农户每年补贴高达4万美元,5年可达20万美元。而我国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财政补贴、减免税等方面的政策均不完善,甚至空白。

  第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国家应该允许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专用肥包括缓控释肥料的适量出口,以助推缓控释肥料健康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