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在烟台举办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国土肥技术推广部门的140多位代表,中国农科院、中国水利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的40多位企业代表参加培训。会议全面解读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节水农业在水溶肥、长效肥、灌溉施肥技术上的实践,以及芭田公司水溶肥试验示范成果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出现了更多的企业身影,他们与土肥技术推广人员一起,深入探讨节水农业现状和发展。近两年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联手“深圳芭田”这样的社会力量,共同引领推广节水农业,致力“水肥一体化”模式的探索和尝试,促进灌溉施肥在全国展开。相信灌溉施肥模式所带来的农业变革,将推动“水肥一体化”达到一个新高度,彻底颠覆传统施肥方式和耕作理念,进而演绎成为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
在会上,《中国农资》记者就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了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
《中国农资》记者:高处长,您一直在致力于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那您能谈谈目前中国节水农业的现状吗?
高祥照:节水农业不能仅看作是节约用水的农业。它实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节水是核心,节水本身指的是科学用水和调节用水,它是一个整体方案,包括种植结构调整、深耕细作、调整播种时期、科学施肥、科学灌溉,以及根据不同的用水情况、气候和作物品种特性选择肥料等。所以节水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技术综合,是一项和水有关的技术变革。
这两年节水农业发展快,和技术推广前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有密切地关系。比如在新疆深松耕面积达到60%-70%,膜覆盖也达到60%-70%,“水肥一体化”发展非常快。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我认为原因有四点:第一是适合农业发展的方向,适合农民需要;二是各地都非常重视;第三是选择的切入点和契机非常对路;第四是效益很好,方法得当。其关键是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过去开展技术推广,多依靠政府投入,常常是政府投入一停,项目很快陷入被动。这两年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不同以往,而是创新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如“深圳芭田”就打算募集7.4个亿,专门开发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项目。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发展速度加快,而且更为健康、可持续,近两年基本是以每年都翻一番的速度发展。
《中国农资》记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您认为节水农业的核心工作是什么呢?
高祥照:主要是四大类。一是在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全膜覆盖、集雨补灌、深松耕、抗旱坐水种、抗旱剂、保水剂、抗逆剂、长效肥料、缓控释肥料等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二是在精灌农业区,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水肥资源科学精确利用;三是在水浇地灌溉区,示范推广测墒灌溉,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生产效率;四是在水田灌溉区,示范推广湿润灌溉、垄沟灌溉、覆膜保墒等技术,促进水肥耦合,减轻环境污染。
《中国农资》记者:在推广水肥一体化方面,国内企业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他们是作为企业发展方向还是仅仅是从众心理呢?
高祥照:我觉得都有。现在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对“水肥一体化”的理解还不够成熟,大多还停留在从国外进口一些水管等设备层面上,或者认为装上喷滴灌设施就完事。但事实上水肥一体化工作非常广泛。在推广中也是把国外技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非简单的照搬照用。到目前为止,中国不只是在引进国外技术,中国人也在创造自己的技术。比如全膜覆盖技术、半膜覆盖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大口径滴灌技术、小白龙灌溉技术、小地龙灌溉技术等,这都是中国的创新。节水农业不仅仅是为了节水,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省工、防病,便于自动化、标准化管理。
中国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国外不一样,不仅可以适合不同的地形和生产方式,还可以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作物。所以,“水肥一体化”是农民在不同生产方式下创造的一种施肥和灌溉的新技术、新模式,和国外“灌溉施肥”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的“水肥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气候与不同生产方式紧密结合。不同区域差异较大,如果我们死搬硬套的话,势必造成效益低,浪费严重,农民不接受,项目推广起来就会十分困难,或者不能长久。
这两年节水农业发展迅速的另一原因,就是全国农技术推广中心从土壤、肥料入手再到节水农业,所以推广“水肥一体化”,不仅是为节水服务,同时还为设施服务,为节肥、省工服务。
《中国农资》记者:很多肥料都在推进标准的制订,您认为,灌溉施肥需要标准来助推和规范其发展吗?
高祥照:制定灌溉施肥的标准是需要的。制定标准除了技术规范外,还需要各方协调沟通。因为灌溉施肥是一项新工作,大家对它的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差异。虽然我们也制订了一些标准和规范,但是这些标准有的是套搬国外标准,有的是根据以往的、或者是局部区域范围内的一些经验制订,严格来说不太适合节水农业和灌溉施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条件制订标准的时候,可以有更多创新的余地,再制订标准时可以有多、更好的积累,避免对技术发展有所限制。灌溉施肥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期,一方面我们期待新标准的出台;同时,更期待技术的创新和模式的快速发展。
《中国农资》记者:在市场上有很多肥料都打着水溶肥的旗号,农民没有识别能力,没有标准,如何进行规范?
高处长:这个问题非常好。面对市场局面,一方面要加速技术进步,农民和各级技术推广部门 ,都不能墨守成规。 要努力去尝试新技术、新模式,标准也是要在生产应用中进行检验的,要提倡农民在使用前,在自然条件下小规模试验一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更应负起责任,指导农民选好肥、用好肥。另一方面,因为这项技术刚开始又发展很快,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理解,要在应用过程中,做到与试验示范相结合,与区域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中国农资》记者:“深圳芭田”一直在致力于灌溉施肥的推广,您认为像这样的大企业,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中,将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做哪些工作?
高祥照:深圳芭田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灌溉施肥的推广,在水溶性肥料和灌溉肥方面,已经成为该项工作的领头羊,很高兴有深圳芭田这样的大企业全力参与到节水农业的工作中来。农业的发展“呼唤”芭田这样的大企业参与进来。现在农业项目的发展方向,已经不再是政府拿钱,农民种地的年代了,而是需要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我认为有芭田这样大企业的参与,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节水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国外像这样的大农资公司,如ABCD,都发展的非常好。我相信,像“芭田”这些集提供设施、推广服务、施肥方法和理念于一体的公司,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