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漆云兰:
加速健全现代化农资流通体系
农资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对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农资市场总体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农资生产和需求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在需求结构上有一定差异。一种是产能大于需求,譬如农药和部分化肥品种;二是供需平衡;三是我国对一些比较高端技术或者原料稀缺农资是依赖进口的,比如一些比较好的种子。
第二,农资流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资基本是由供销社独家垄断经营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局面。不管从经营的主体数量来看,还是从类型来看,我们农资的流通体系是基本形成了。
第三,现代化流通方式也在农资行业快速发展,最突出的就是连锁化经营。很多农资企业都是在做连锁经营,甚至电子商务也有所发展。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一些问题,我认为还存在三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虽然流通体系已建立,但现代化程度有待完善。农资流通企业虽然多,但年销售过百亿的农资企业屈指可数,农资流通企业集中度不够,规模化程度比较低。
其次是服务,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服务渠道利用效率非常低,农资企业还是停留在销售阶段,相应的服务体系并没有跟上来,大大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从经营方式来说,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应该推动农资经营连锁化发展,政府在以各种渠道推动农村农资连锁化经营,以连锁化经营来促进农村农资流通的现代化。针对农资价格波动比较大的情况,政府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从服务体系健全看,一方面可由农资经销商承担一部分,另外政府也要做更多的工作,协助农资经销商推广农资服务体系。
中国石化联合会农化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李光:
农化服务也要适应新模式而转变
众所周知,我国化肥的超量使用并没有带来粮食同比的增长,并且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已构成了某种程度的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过去的30年里提出要用复混肥取代单一元素肥料的使用。应该说现在养分虽然相对合理配比了,但并没有解决无机肥进入土地的超量和复混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讲新型肥料的发展和应用,它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在现有肥料的基础上改进,增加肥料的使用率和吸收率;二是彻底改变进入土地肥料的种类,我认为应该是在无机肥的基础上添加生物有机质,这样才能真正对农业起到作用。
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我们希望用全国农化服务中心的网络作为依托,加强和企业合作,通过推广生物有机肥的理念,引导农业复混肥的更新换代。我们有几个提倡:一是提倡平衡施肥平衡作物的营养,旨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二是提倡合理的控制施肥量,减少土地富养化。三是提倡配方数量的减少,提倡肥料的功能组合。四是提倡BB肥和功能化,减少复合肥生产中无谓的能源消耗。五是提倡有益生物制剂的推广。过去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但不能结合在一起互相发挥更大的优势,我们希望能打造一个贯穿农化服务全过程的国家队伍,而且还是一个非政府的国家队伍来做这件事情。
此外,对于农资行业营销模式的变化,我也有两个建议:
一是希望企业农化服务中能建立一个商业运作模式,从而从这一花钱环节获取更多回报。
二是农资商业模式的建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进行角色转变,让本来显得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举例来说,现在国家提倡的农业合作社,经销商先把农民的土地租用过来成立合作社,然后再返租给农民种植或雇佣农民来打工,这样不论是农民还是经销商,他们的角色定位都有了转变。正因为角色的转变,在采购农资的时候,经销商会自发地把采购成本降到最低,在施用时会考虑肥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并且形成规模后,还会把物流的概念引进来。因此只要大家能够多思考,愿意不断调整自己位置就可以成就一个新的模式,从而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农资营销专家 麦子逊:
新形势下企业要在变革中发展
近两年来,农资行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历程,发生着质的变化。一方面受国内经济调整、农业变革等重大因素影响,农资企业的外部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农资市场变化规律被改变,厂家已无力左右价格,经销商市场话语权得到提升,消费者购买也更加理性,价格波动幅度减少,企业经营利润率下降,农资逐渐进入微利时代。目前,几乎整个行业都在反映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而恰恰经营的困难往往成为行业洗牌的第一信号。因此,企业的改革整合和行业的品牌打造已经刻不容缓。
对于流通企业来说,企业的改革整合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提升企业的流通能力,特别是从原先的资源、财务、物流配送等硬实力方面向渠道控制、营销创新、服务、企业管理和团队学习与执行等软实力上进行提升,从而不断打造企业综合竞争力。二是进行业态创新,包括有条件地进行业务拓展,将业务领域延伸到农机、农药、种植业等;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加强某地市场的品牌占有率,强化品牌效应,同时优化产品结构、渠道结构、组织管理结构和营销推广方式等等。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未来农资行业的竞争将是品牌间的较量,而业整合时期正是企业品牌成长的最佳时期。品牌形成是消费者对产品逐步认同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不断的深入第一线,在与农民结合的切面上做实际的工作,不断加深农民对产品的认知。四是加强企业间的结盟合作,这实际上是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和有效利用,主要分为浅层次合作和深层次合作。浅层次合作集中表现在双方对有形资源的交换和利用,相互填补“战略缺口”;深层次合作则是对双方无形资源的共享,如企业间的技术、培训、团队间经验交流等,以联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共同创建双方的品牌,打造联盟的竞争新优势,实现双方的同步发展。
总体来说,一个企业的成功,企业的规模大小、选择的发展模式等没有必然的联系,农资行业在市场供大于求、行业洗牌的新的形势下,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才能最终突破发展困局,实现自身长远发展。
实战营销专家、锦绣千村农资连锁(北京)公司执行总裁 斯剑:
与强者为伍快速成长
2005年海南出了毒豇豆事件、 1997年毒香蕉事件,虽然都处理了,但并未从源头上砍断,目前海南人大立法地方法规,农资投入品垄断经营,是不是违背市场经济呢?从理论上来说是违背的,但当食品安全关系到一个民族生存底线时,就没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分。在海南未来最多只有两家总经销农资公司,目前海南农资经销商有36000多家之多,意味着一大批将被淘汰,未来的海南农资市场毫无疑问会被垄断,这不是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和土地有关,关系国计民生,如果不从根本上去控制,中国的食品安全只是一句空话。
如果食品安全仅仅是一个现象,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伴随着土地流转,我想提醒各位经销商,有两个名词和农资生意息息相关。
第一个名词是农民工。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农民工是去城市打工的农民,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所产生的用工荒,到今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什么原因?过年的时候每10个人回乡,来年再出去打工的只有8个。这是因为连续多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以及社会资本对农村农业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这3年来,民间投资和国家投入在农业上的资金已达3700多亿,这个积累将在未来3-5年产生“核裂变”,产生巨大土地效应,未来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的才是真正的农民工。
第二个名词是80后。当农村种地的主人由80后成为主导时,对现在的销售,对现在的市场是颠覆性的。再想一步,当农村互联网像有线电视一样普及的时候,农资销售会是什么情形,农产品买卖又会怎样。如果不提前预想到这些因素,我们在这里谈所谓的模式跟营销的话,就会发现这两句话很脆弱。
与强者为伍。所谓强者,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资本资金,另外一个是渠道。渠道的概念已绝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渠道。如果今天还是以传统的眼光来认识渠道,经销商在渠道的变化中将失去话语权。千村植保试图把他们所涉及到的农民的事情办好,不管办得如何,农民都非常感激。因为他们的核心价值是服务农民。
赚钱是经商的根本,但是赚钱有个责任,赚谁的钱,怎么样赚钱。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有很多陷阱,这是每个人都要看清楚的。中国的农业集约化不可改变了,至少在未来的20年当中,如果中国不发生彻底的体制性的变化,这条路一直将会走下去,农产品将会集约化,农资投入品肯定会集约化,渠道肯定也会集约化。如果中国的农民还是这么分散单打独斗,一直是农民,而不成为农民工的话,那是中国的悲哀,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附依在农业产业上的农资,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跟进,不改变我们传统的做法,同样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