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2011年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春季会长会议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纪检组长陈辉、国家发改委经贸司付炳其处长、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王黎民副处长,中国农资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李宪宾以及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二十多家副会长单位的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的有关领导介绍了当前的市场情况,并对化肥淡储、出口关税以及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等热点话题同与会代表进行了沟通。
供需失衡的背后:假冒化肥与劣质BB肥冲击市场
参会代表就各地的市场情况进行了通报,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东针对东北市场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今春吉林市场呈现一些新变化:首先,供需失衡,前期分析认为尿素可能短缺,但结果却是出现过剩;其次,在价格方面,年后化肥价格环比有所下降;第三,今年最大的市场特点是直到销售结束,都没有出现销售高潮;最后,市场上假冒肥现象比较严重。
辽宁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业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今年东北三省的情况基本相同。农民用肥结构发生变化,农民更倾向施用BB肥、一次性长效缓释肥,这些都影响了二铵、尿素的销售。因此今年是储备任务压力最大,仓储、经营成本是最多的一年。
针对东北市场的这些情况,与会代表认为:国家淡季储备政策要坚定走下去。此外,对于假冒化肥以及部分质量得不到保障的BB肥严重冲击市场的现象,与会者建议,农资打假要加强,呼吁执法部门不要走过场,要提高门槛以维护市场良性发展。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针对上述问题表示,产业严重分散,门槛不高,基层终端经销商存在投机行为,确实是行业问题,但是各主要流通企业仍然要讲大局、讲责任、讲境界,要带着对农民的感情,胸怀国家大局的感情,把农资流通做好,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另外,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网络信息处处长符纯华在会上作了《近期我国化肥市场形势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今年春耕期间,化肥市场呈现三大特点:首先尿素、钾肥供应偏紧,而磷复肥供给充足,产能大于需求;其次价格方面总体平稳,小幅波动;再次需求不强劲、市场成交量不大。报告还对后市进行了分析。
农资流通企业迎来发展良机
除了今春化肥供需出现了失衡现象外,目前化肥市场越来越复杂化。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尽管有几十年的从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在目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微不足道。针对目前复杂的市场情况,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埔建议,社会上应该有一些合理的声音实事求是地反映行业现状。
虽说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农资企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军认为,目前是农资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期。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是辉隆农资集团的上市,这代表了在国家层面上对农资公司的认可,这对农资企业做大做强是一个鼓舞,浙江农资进入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更加坚定。其次,农资流通企业也得到各级政府支持。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浙江农资也有很好的探索。他认为,在政府政策明确的情况下,农资公司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大有作为。
正如郑军所说,辉隆集团的上市让农资流通企业看到了进军资本市场的曙光。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李永东也在会上谈了辉隆上市的经验。他说,目前,农资市场有一些混乱,辉隆之所以上市,是因为农资市场需要一个大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迅速扩张,从而有效地遏制假冒产品,因此辉隆上市是一个战略的选择。从上市的硬件条件来说,行业内大的农资企业都普遍具备规模大、盈利稳定的特点,而且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因此辉隆上市的成功也值得行业参考,同时李永东也介绍了辉隆的连锁经营模式。他介绍说,连锁经营就是要把不正规经营的个体户纳入大型流通企业旗下,规范他们的行为,保障市场良性运作。
上海市农资公司首次参加本次会长会议,上海市农资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古武介绍说,上海农资正在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首先打算在连锁化的基础上,探索电子商务,目前已正式启动;第二是探索商业化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第三根据上海市供销总社的计划,年内启动公司改制工作。
此外,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业务管理处处长樊慧群作了《农资企业流通模式探讨和流通行业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研究进展》报告。樊慧群介绍了我国农资流通企业正在经历和发展完善的贸易型、生产型、多元化、终端化、产业化、资本化等10种流通组织模式,提醒企业改进完善,交流借鉴,并通报了协会即将发布的《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介绍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长会正在成为农资行业的风向标
本次会议是农资行业的高端会议,与会代表在分析市场、政策、发展模式上进行了深入探讨。杨建平在做会议总结时指出,目前农资行业经营越来越复杂,面临诸多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会长会议的共识和将来的行动,将决定行业的走势和方向。他认为上市、连锁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曾峰作为副会长参加会议并介绍了中国农资传媒近期的宣传报道计划。他表示,作为媒体,特别关注农资行业的成长问题,特别是在行业利润率偏低、市场较为饱和的情况下,农资企业如何突出重围的问题,为此,近期中国农资传媒将推出一组系列报道,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型农资企业,深入解剖其发展模式,希望能引起包括总社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给农资同行以启发。
(《中国农资》记者崔海涛根据录音整理。)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
沧海横流 更须审时度势
我主要讲四方面,第一,关于本次会议;第二,关于农资流通行业;第三,关于政策问题;第四,协会的工作。
首先是关于本次会议。现在市场全面放开之后,面临诸多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在此开会讨论。事情涉及到“三农”问题就复杂化了,不是纯粹的生意。关注的人多,说话的人也多,特别是政策的频繁调整,使人们对行业、市场的走势判断越来越难。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必须认识到三点:“乱云飞渡,才须高瞻远瞩;沧海横流,必须审时度势;众声喧哗,急需主流声音。”
在座的都是农资流通龙头企业,我们每年在会长会上达成的共识和行动,将决定行业的走势和方向,因此每年我们都在不断调整会议的方式和议题,尤其是具有前瞻性的话题,我们必须用战略眼光去研究,希望会议确实能在行业中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农资是传统的生意,但要用现代商业模式去经营,要用全新的商业思维去判断分析,重新打造网络和品牌。上市、连锁,应该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词。
第二关于行业认识。农资流通行业吃的是政策饭、政治饭。农业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常说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因此我们吃的也是天气饭。另外我们吃“夹板饭”。原材料、资源价格急剧上升,但种粮收益逐年下降,上游成本提高,而农民承受不起高价农资,两头挤压,利润空间所剩无几。
此外,行业自身也存在问题,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过度分散,门槛不高,基层终端经销商存在大量投机行为,全国有三十几万农资经销商,效益也下降,这是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大企业要讲大局、讲责任、讲境界,要带着对农民的感情,对“三农”的感情去做事,要胸怀国家大局。另外,面对新形势,行业需要加快转型。上市也罢,连锁也罢,多元化也罢,拉长产业链也罢,转型步伐一定要加快。
第三关于政策的问题,首先是稳定,不管是关税政策还是淡储条例,确实需要恒定的东西,频繁的调整对行业影响很大。我们下决心去做化肥的价格指数,做行业报告,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坐标系,将权威的东西提供给国家领导。协会要团结起来扛大旗,发出我们的主流声音。第二条是行业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包括打假、淡储的问题,要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引领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第三,社会上总是拿农资说事儿,例如国家补贴都让农资涨价给吃掉了等等,事实并非如此,希望能通过一些扎实的报道,真实数据,让国家决策层看到真实情况,也向社会说明我们承担的压力,把加在我们身上不合理的东西剥离掉。
第四关于协会的工作。第一项,协会要把行业报告做好,让农资流通协会行业报告,成为国家领导参考的重要指标。第二项是价格指数,尿素指数已经首发,随后是不同品种,最后要形成一个综合指数。这样,一方面是提供给政府做决策用,另一方面是给企业做生意用,还可以为期货交易所用。第三是质量追溯,用科技手段事前防假,而不是事后打假。第四项是对外交流,国际情况对国内影响非常大。今年我们要组织一批单位出国交流,深入了解国外的化肥企业。第五项是市场研究和服务,协会做大量的数据调查研究,不定期搞市场分析会。第六是政策协调,争取为大家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稳定的运行环境。总体的核心,就是协会工作要服务行业、引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