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到渭南,从三原到铜川,在陕西市场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许多乡镇以及自然村,一些新的农资店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这些处于终端的农资店如同农资市场的毛细血管,农资流通毛细血管越来越丰富,为农资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新的动力。” 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科成这样对记者说。张科成认为,陕西市场基层农资经销商数量正在增长,与全国范围内情况基本一样,这是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新政出台后,农资行业呈现的新亮点。
据了解,自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业内称之“31号文件”),取消了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这无疑给基层农资流通市场注入活力。
随着化肥市场的完全放开,化肥产品也完成了由特殊商品向一般性商品的回归。化肥产品的经营者,也由特殊群体向一般性工商从业者群体回归。很多挂靠经营者终于卸下挂靠费的包袱,可以从工商部门领回真正属于自己的营业执照,而那些大的经销商也可以加快销售终端网络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展农资连锁的企业近千家,连锁门店3万多个。
专家分析,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青壮农民外出打工机会减少、国家农业政策鼓励之下农民回归土地、返乡人员带回一定资金和经销经验、国内农资产品过剩等现状,都造成农村有意介入基层农资经销人数增加。
也有人指出,农资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大量基层经销商的涌入导致市场不规范竞争加剧,当前农资行业存在的问题是门槛太低、市场太乱。而张科成认为,农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行业秩序需要监管部门科学管理,更需要行业自律,而以市场的力量实现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才是实现行业稳健发展的根本。“任何政策和现象,我们必须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看到消极影响就要放弃,这其实就是发展的倒退。”张科成这样说。
张科成认为,农村基层经销商的不断涌现,不仅繁荣了农资市场,而且让农资社会储备实现下沉,尤其在农业生产旺季对于保证农资供应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他表示,村级农资店的迅速崛起,在保证终端供应的同时缩短了农资供应链,大经销商与终端零售商的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农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