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3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边贸钾肥:国际供应与国内需求的博弈


  面对多种矛盾汇集的中国市场,国际供应商和部分边贸企业都给出了自己的策略和治理“偏方”。

  ICL中国代表处化肥事业部总监何明:

  ICL缓解了中国市场压力

  近几年,以色列化工集团(ICL)将中国需要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引进,缓解了中国市场的部分压力。但是,中国市场还在犹豫,需要调整心态。目前,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较好,虽然不是用肥季节,但是巴西和印度踊跃要货,同时,局部地区价格已高出100多美元/吨。如果中国市场价格离国际市场太远,存在一个国际供应商是否需要这个市场的问题。

  钾肥是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商品,而中国农业是“体内循环”,没有与国际贸易挂钩和接轨,联动性较差,所以农民犹豫不决。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不是贸易经营环节能够解决的。联合谈判只解决了一部分短期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应该从结构上、体制上接轨,让农民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支出,同时还要增加资源量。

  BP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司元功:

  数量与价格不可兼得

  目前中国边贸钾肥供应的确出现了断货现象。今年一月份,边贸方面无货供应,2、3月份也只有少量货,4月份也基本上无货发出。国际其他市场的价格回升和需求旺盛是造成中国边贸缺货的主要原因。同时上个月向边贸供货的价格是亏损,以这样的价格销售并不挣钱。

  其实,国际市场由于价格造成的缺货现象经常发生,这取决于其他市场的价格水平。今年年初,大贸易合同谈判价格使中国与国际市场存在60-80美元/吨的差异,但是,陆运边境贸易基本上是现货交易,随市场行情变动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取决于与国际接轨的程度,2008年以前,中国化肥市场只有钾肥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市场跟随国际市场的速度较快,如今,国产钾肥自给率占50%以上,国产自足的情况决定了中国目前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水平。这是一个要价格还是要市场的问题,要价格就必然牺牲数量。

  绥芬河龙生经贸公司副总经理刘一兵:

  出口商更愿意将钾肥销售到国外

  从边贸钾肥价格来看,2011年初,60%粉状红钾到站价格在2750-2780美元/吨,60%白钾的价格2850-2880美元/吨,这样的到站价格水平再加上运费,已经与国内市场上钾肥的销售价格基本持平。

  其实,不仅社会钾肥库存比较低,复合肥企业的钾肥库存也比较低。目前钾肥价格并不算很低,但是复合肥企业还在以目前的价格拿货,只不过不会大量囤货。

  国内钾肥库存不大,主要是因为边贸和海运都没有大量的货物销售到中国。这是因为其他国际市场的进口价格已经达到或高于中国市场的水平,出口商更愿意将钾肥销售到其他国家。

  满洲里水涵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解涵:

  外贸企业已经无法维持进货

  目前,国际市场上涨、国内涨幅不大,所以俄罗斯向中国的供货有所减少,口岸到货量不大。现在到货比往常少很多,这两个月基本没有量,其主要是中国市场价格太低。虽然国内订单很多,但是俄罗斯发不了货,很多企业仍在销售此前积压的库存。边贸进口的价格没有变动,即使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出来的成品没法涨。

  现在企业库存减少,价格不涨主要是因为市场,经销商拿货和工厂拿原料都比较谨慎。特别是很多经销商,改变了购买模式,非常谨慎,市场很难做。大经销商采购也不很积极,与往年相比,量也不多。

  关键在于经销商的信心。价位不合适,很多人想要货,但是市场出现倒挂,很多外贸企业无法维持进货。前一段时间氮肥和磷肥是必须用的,钾肥可以减量,氮肥和磷肥前期价格涨得比较厉害,不采购,比较谨慎,也不能拿钾肥。氮肥和磷肥拿货少,所以拿钾肥肯定得少。

  (本报记者吴江 张番采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媒体点评

  中国钾肥市场的价格不联动、需求难“回暖”、市场慢“升温”,引起供应商、采购商以及终端市场的一系列变化。

  当前国内局部地区钾肥价格出现“回调”,但是从国际市场来看,无论价格还是需求,都表现出强劲势头,导致国际供应商对中国市场的价格心理落差较大,在国际市场与中国市场、长期利益与短期收益之间抉择。

  在边境贸易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目前边境贸易很多企业已经三个月没有进口货源,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钾肥价格差距的加大,成为边贸企业难以获取资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企业表示,时下边贸价格并没有很大变化,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需求不旺盛,加工后的成品价格缺乏市场支撑,使边贸企业“夹”在国际供应商提价预期与国内企业观望博弈之间。

  供销新格局,引起了供应商、采购商的一系列变化。有些国际供应商开始考虑输出钾资源到中国加工造粒,部分解决供货不平衡的问题。此外,一些边贸企业则从俄罗斯进口40%左右的低含量钾石盐,将60%加工成颗粒,供应给国内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需求回升“乏力”、钾肥供应企业的解困策略加上2010年年底部分大型生产企业提前囤积了国际供应商的钾肥资源,导致市场采购量回落,这也是表观消费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