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与农资界的同行,谈起兔年的打算,不少经销商雄心勃勃,大有兔年“兔猛进”的势头。他们当中不少人踌躇满志,决心走出家门,放眼全国,闯荡世界。
为什么要到外边闯世界呢?难道当地就没有市场吗?通过与这些经销商交谈,我发现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对当地的市场有许多误解,甚至对当地的农资市场失去信心。有些人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家门口的生意不好做,于是就轻易放弃本地市场,远走他乡,一心想去外地发展壮大;还有的人认为,在当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不了个“仨瓜俩枣”,在他们心里外边的月亮总比家乡的亮。这几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当地做农资十几年,农资生意没做好,不去认真分析自己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失误,而一心把希望寄托于外地的市场,哪知“遥看成色近却无”,结果,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这山才发现也是柴火短缺。
实际上,全国的农资市场大同小异,当你认为家门口的生意难做的时候,你首先应想到,外地的农资市场也并非没有竞争。事实正好相反,外边的市场做起来难度更大。首先是人生地不熟,加上各种复杂的关系要处理,还有路途远、费用大,搞不好“外边挣合门、家里舍合板”,得不偿失。我认为作为我们农资人,想做大做强,放眼世界、胸怀全国这无可厚非,但也不能眼睛一切对外。我认为,对多数农资经销商来说,还是应把当地的市场做好,尤其对那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经销商来说,缺乏厂家的势力,更应该立足当地,在当地市场搞“挖潜改造”,而不是一心想到世外桃源去挑“桃子”。
笔者手头上就有一个很好的事例:济南章丘市黄河乡农资经销商钱彬,坚持十几年在一个乡镇做农资批发,一年销售化肥达万吨,不但在当地成了农资行业的真正老大,甚至在全省销量也是名列前茅。我曾问过钱老板,他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立足本地,胸怀全国,先强后大,逐步发展。先把门口的生意做深、做细,先把基础打好。”
钱总的一席话,让我联想到那则流传甚广的企业管理小故事: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心想: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他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知道后,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到了第三家店,而前两家的生意变得冷冷清清。
第三个裁缝的牌子上写的是什么?上面写着: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占领了当地的市场。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愚蠢的人到处寻找幸福,聪明的人在脚下栽种幸福。我想这句话和以上这个故事,对我们许多农资界的朋友是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