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2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点燃“农资人”心中那盏灯


  化肥人士对于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成本比例耳熟能详,可是在今天,固有的成本比例早被打破。仅仅是单个氮元素价格已从20元飙升为30元,一铵也从原来的2300元/吨提升到2800元/吨。只有钾肥价格逐渐回落,2010年以来,更是几度接近磷酸一铵吨价。

  近几年,钾肥一直是复合肥企业、BB肥企业以及农资经销商的赢利性产品或补偿性产品,其投资性和可期待的获利水平,成为利润保障性较高的肥料品种。前几年,复合肥企业每年囤积几万吨钾肥,一是留做自用,保证生产原料供应,降低原料采购风险,同时,也视市场价格涨跌,适时向市场抛售,以补偿竞争激烈的主打产品所带来的经营风险。虽然钾肥价格的高门槛导致投资风险增加,但是,资源稀缺和价格门槛也使一些竞争对手暂时不能进入这个市场,相对降低了经营风险。

  2009年和2010年,在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引领下,中农、中化等企业组成的联合谈判小组竭尽努力,使进口钾肥价格回落。价格的回落挤压了利润空间,使中间商减少了投机动力,也意味着钾肥从国际贸易商、国内生产商到终端消费者之间的流动被阻断。中间环节的管道库存和渠道库存数量逐渐萎缩,直接表现为表观需求下降。

  作为国内钾肥生产的主要力量,青海盐湖集团公司在2009年年初以来,“面临市场萎靡、价格持续下降、经营风险加大的局面,钾肥利润同比下降33.82%。”这是有史以来首次产量增长下的利润负增长。虽然,2010年国内钾肥企业利润出现恢复性提升,但是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市场需求启动与利润恢复迟缓。

  反观国际市场却是风生水起。由于北美玉米、大豆和小麦价格上涨,带动国际化肥需求恢复强劲,一些钾肥垄断企业利润应声上涨,赢利远远超过预期。

  由于需求动力不足,致使国际钾肥供应商“冷落”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数量优势乃至话语权在流失。由于国际市场部分地区进口价格达到400美元/吨以上,出口商更愿意将钾肥销售到价格较高的地区。从供应商库存来看,由于垄断程度进一步提升,其在产量方面有所控制,库存压力较小使其并不急于销售。

  市场需求回升依靠行业对其培育,中国钾肥市场更要靠大家来维护。无论需求有多么低迷、天气有多干旱,都无法让市场“冷”下来,只要“农资人”心中有盏灯。但是,只有每个人点燃自己心中那盏灯,才能让市场“暖”起来。复合肥企业以及中间经销商应当积极入市,筹备春耕行情,自主酝酿商机,加速市场信心回暖。否则,市场低迷的后果,必将由市场链条的各个环节分担。特别是应当将农民这个终端环节纳入利益链,架起企业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共同培植农民对化肥的需求。只有取大义、顾大利,才能育商机、求共赢。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