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民告别“靠天吃饭” 农资将迎来新市场(下)


  利好三:参与水利建设赢得长远市场

  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解读:

  农资行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也是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上升的过程,为了稳定客户群,农资企业不断推出新的营销模式,有的采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有的采取会员制的模式,在国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时期,如果农资企业能有效地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或许能够收获一个稳定的市场。

  虽然我国政府建立了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但是要想在基层将其细化并且落实到位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投入不足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樟树市水利局副局长肖自强说,现在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是税费改革以前靠“两工”搞起来的。他算了一笔账,那时仅农民投劳折合资金就是2亿元,现在如果仅仅靠政府进行如此大的投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对于农资企业来说,利用企业自身的资金优势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看似是纯粹的投入,事实上将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回报。在黑龙江,庆丰农资集团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项目,集团总经理曹利铭告诉记者:“庆丰所承包的耕地并不是农民耕种的良田,而是经常遇到洪涝灾害的中低产田,这些土地由于种植风险大、成本高而处于撂荒状态,公司将土地承包过来以后首先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利用大型机械修建水渠,将低产田改造成了高产田,为此而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将这些改造好的耕地承包给农民又能获得一份持续的收入,还给黑龙江省‘200亿斤粮食增产’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是多方共赢。” 庆丰农资集团的做法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因此,农资行业需要清楚的一个现象就是:需要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基本都是有着较大发展潜力的耕作区,如果企业能够在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参与,必将能够获得一个长远发展的市场。

 

      专家声音

  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即使是小麦这样耗水最少的品种,至少要灌水4次,每次每亩约需水100立方米,而其平均亩产只有400公斤。显然,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至关重要。水利欠账太多,要出大问题。农田水利设施明显不能适应农业稳定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把今年“1号文件”的主题定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

  水利部部长 陈雷

  近年来极端气候正日益频繁地发生。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利于告别过去“头痛医头”、“临阵磨枪”的灾害应对思维,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影响。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 李茂松

  从2004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到水利建设,今年作为专门内容重点列出尚属首次,但可以看出从去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到今年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侧重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具体实施中,还需将中央政府的导向性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感相结合,地方政府需转变认识,将水利建设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来对待,真正成为水利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