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2010年的西南大旱还是最近的冬春大旱,都让业内人士感觉有些焦虑,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日益加大,直接影响着农资行业的发展。今年“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虽然少了“增加农资综合直补”等字样,但深入解读之后,发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资产业来说却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容量、节水肥料、深耕市场三个方面带来重大利好。
利好一:水利建设拉动肥料需求
政策
“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解读:
一直以来,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落后,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粮食产量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将提升农民投入的信心,从而稳定粮食产量。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将会实现质的飞跃,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将会有大幅的提升,粮食产量的提高,将会为农资行业带来一个扩大而又稳定的市场。
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积极变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在继续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同时,突出加强“三小”水利建设,就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分析道,“一号文件”将农业水利问题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传递的信息就是“水资源比土地更紧张”,“一号文件”对于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的关注,推动了水利设施建设,同时使传统耕作方式发生一些改变。“一号文件”给人们带来两个信息:一是推动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意味着肥料需求的再提升。
政策
“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解读:
在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文件中重点提出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高效肥料和绿色农药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能够提高利用率的肥料和绿色农药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业内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早有所闻,最为典型的就是昆明市政府为了治理滇池,从2009年9月起,就在滇池流域五个乡镇的14.72万亩耕地范围先行开展禁止销售和使用化肥、农药(以下简称“双禁”)试点工作,以控制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污染为重点;从2013年1月1日起,在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开展“双禁”工作。因此,从全国范围看,要想全面推行“双禁”肯定不现实,但对高效的缓控释肥和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进行重点支持和推广却是可行之道。
利好二:节水农资产品将受重视
政策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解读:
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对于农资行业来说并不仅仅是迎来了一个更大的市场,而是要面对一个正在发生较大变化的消费市场,因为农田水利的完善最终目标是推动节水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可以实现充分的利用。因此,节水农业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栗铁申告诉记者,节水农业原来主要指有地表水等水资源,然后研究这些水资源如何更充分的利用,不过现在也将旱作农业包含在了节水农业里面,指依靠降水,对作物进行覆膜等技术进行耕作。对于通过水利设施进行节水耕作,在“一号文件”里已经明确指出并给予了财政支持,因此,现在研究的节水农业主要是指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作物的抗旱能力。
对于旱作农业,主要是依靠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等多种方式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农艺节水通过覆盖地膜,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生物节水主要是在干旱区域种植节水农作物,从而提高作物成活率;通过在耕地里面施用保水剂、粗根粉等辅助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也是旱作农业的发展模式。
在节水型农资产品方面,栗铁申提出,有机肥、长效缓释肥料就是很好的节水型肥料产品,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而长效缓释肥可以在有水分的时候进行适当的释放,从而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
提起节水农业,很多人还会想到水肥一体化技术,据栗铁申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肥料放在水箱里,通过管道设施让肥料被作物直接吸收,因此就要求肥料具备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肥料必须是具有良好水溶性的化学肥料;二是要求肥料对金属的腐蚀性非常小,不是强酸或者强碱的肥料,否则对设施和肥料都不好。
从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来看,进行滴灌施肥是一个很好的耕作模式,不过,栗铁申强调,由于滴灌设施投入比较大,所以滴灌施肥的推广主要还是集中在蔬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上面,大田作物的节水农业主要还是农田水利建设和旱作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节水农业将给水溶性肥料带来的机遇,灌溉设备企业充满了信心,中国水利协会灌排设备企业分会在近日召开的会议上,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水肥一体化”将成为节水、节肥的有效载体而日益受到重视,为了快速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水利部门应当与节水设施、肥料研发企业在更多领域加强合作,设备企业也需要加强与肥料企业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