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农资》记者新春大调查:聚焦变化


  调查地点:广西桂林临桂县

  新变化: 规模种植渐成气候

  《中国农资》记者 周文俊

  桂林临桂县地处广西北部桂林市西边,属丘陵地带。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以种植春秋两季水稻为生,在施肥上主要以尿素、复合肥为主,同时施有少量的钾肥。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多和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减少,当地的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种植水稻上,大多数家庭不再以此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而是以“够吃”为主,大多只种植春季水稻,剩余田地根据“肥瘦”以100—200元不等出租给当地有一定实力的种植大户或者来当地承包种植经济作物的公司。这些种植户或公司同时雇佣部分当地劳动力帮工。二是以“村”为单位出租集体土地给种植户或公司,广泛种植小规模经济作物,桂花树、柑橘、西瓜、香瓜、甘蔗、大棚蔬菜等。前几年,由于桂林市城区改造,作为市花的“桂花树”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根据桂花树的大小及美观程度可卖几百到上万元不等。再如,当地种植户和公司,在秋季承包一定面积田地,种植香瓜、西瓜、甘蔗等。这些作物有投入少、收益期短、管理相对简单等特点,符合当地田地出租的状况。据当地化肥经销商徐志勇介绍,随着农民眼界的不断开阔,人们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这种小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变得越来越广泛。在施肥上,主要以复合肥为主,辅以少量农村的农家肥。

  总体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劳动力进程务工的增多,当地传统的一家一户春秋两季种植水稻为主的经济形式正不断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规模种植户的出现,土地流转进程不断加快。这种种植户又雇佣当地闲置的劳动力,农村出现零星的小规模的雇佣关系。

  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很多进城的农民纷纷回到各自乡镇做起各种生意,也使该县乡镇经济出现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

  种植大户和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乡镇经济的红火发展,见证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调查地点:山东省临邑县

  新要求:基层销售人员须重视农化知识学习

  《中国农资》记者 孙文涛

  2009年秋,见到山东省临邑县孙文河的时候,他做农资还不满三年,那时候他只卖农药,店面也很小,虽然常用的农药品种他能列举出来,但是问到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打蚜虫的时候早期用菊酯类农药效果好而后期用乐果好他就答不上来了。

  2011年正月初三再次和他聊农资的时候,讲起农药和种子来却是滔滔不绝,而且用词准确逻辑性强。原来他的店从2010年起经营规模扩大到农药和种子了,而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各个企业组织的大大小小的会议参加了十几场,农技知识和营销知识提高了一大截,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也修炼成农资专家了。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位销售经理在胶东果树上推广一种新肥料的过程,那就是反复地试验+讲课。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电视广告、电台播音都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这种近似原始的方法能行吗?然而不到半年时间,他们把这个除了包装不同其他基本相似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推广成了整个胶东家喻户晓的品牌。当时和这个经理谈的时候他说,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做到了两点,一是坚持不懈,除非是极度恶劣天气,他们都坚持每天讲课;二是效率,虽然每次试验+讲课的人员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他们保证每次讲课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而且是最科学最先进的。孙文河大概领略到了上述销售经理的真谛并付诸实际了,甚至于连我这个农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都被他的那些理论说动了,如果我也种地的话,肯定买他的种子和农药。

  卖肥料的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农民说,我买能让粮食打高产的肥料。经销商可以这么说,产量高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肥料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土壤、种子、科学管理等的相互作用,推荐你用什么什么肥料,适合我们当地的土壤气候等。

  这些知识在书上能学到,在培训会议上也能讲到,而且会举一反三地告诉经销商如何用这些常识性的知识来寻找销售的突破口,从而发展成为自己稳定的客户。随着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民购买农资产品的习惯已从重视几个转变到重视产品质量,推广高质量的农资产品更需要专业的农技知识和营销技巧。

 

  调查地点:河北省临漳县

  新形势:需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

  《中国农资》记者 刘海涛

  耕地用途之变

  河北省自2008年初提出三年大变样政策以来,大到省会城市,小到县城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旧城拆迁改造,新城规划建设,其中,新城建设就涉及到耕地征用。在河北省临漳县东后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原先属于他们村的耕地被规划为工业区,计划用来建设成养殖企业服务区。他说:“耕地被采用租借的形式签订给企业,租期50年,头三年采用‘包产’,每亩耕地农作物补偿约1000元,三年后,企业每年每亩地一万元的租金长期租用。”

  这意味着农民没有耕地可用,那靠什么养活自己呢。李明发说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靠耕地养活自己的旧传统已经不行了,一亩地的产量一年才几千块钱,根本不够全家的基本开销,只有另谋生路,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自己做点小生意,这样才能紧跟经济发展步伐,使自己在小康的生活基础上日子更加红红火火。他说他们村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生意,一年下来有十几万的收入,生意好的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耕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已经变得不再是那么重要了。

  在聊过之后,思考之后,记者想到几个问题。第一,城镇发展规划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否不会因领导的更迭而导致耕地的流失?第二,目前,耕地被征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合同制、买断制等是不是会给农民带来应有的利益,有什么手段来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呢。第三,假如说,全国各地都在搞城市化发展,肯定会有大量耕地被征用,又怎样来保证我国18万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耕地是农民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如何做到合法征地、合理用地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重大科研项目。同样,新形势下,国家应如何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变得尤其重要了。 

  新生代农民思维之变

  记得在2010年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在讨论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有没有工作都逗留于城市而不愿回去。不愿意回去的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贫穷、落后、封建、没有发展前途等等都是他们不愿回去的理由,他们想摆脱旧农业文化的束缚,用所学的新知识来开拓自己的新未来。

  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思维之变,导致了农村老人种地或无人种地的现状。河北省临漳县王明寨村一位20岁的小伙子说,自己高中毕业以后,就去南方加工企业打工,虽然一年只能带回来一万多元,也比在家种地强上百倍,种地会被身边的人瞧不起,也不能挣多少钱,不如出去打工,不仅能挣多点钱,还能开阔视野。

  大学生的这种思维就更严重了,毕业后要么在大中城市打工,要么回县城寻求好的事业单位,从来没有想过继续留在农村种地。

  思维之变和城市化发展,使得新生代农民远离农村,迁徙并定居到城市中,导致农村的耕地只有老人在继续耕种。如果一旦年老体迈,不能再下地干活了,只能让给别人耕种,或者等待耕地被征用,从政府手中每年得到一点“包产”补偿。

  这样的情况现在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地,这可能是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转变吧。随着土地流转进一步加速,土地集中,走向“大农场化”模式。这样也好,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使用,以推动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