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地区:安徽安庆
春耕未到备耕忙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菜农:土地流转让钱包“鼓”起
在安庆,土地流转政策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记者驱车赶往距安庆市中心30公里外的皖河农场采访发现,当地的一些菜农应势抢抓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2010年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58岁的种菜大户韩承年告诉记者:“今年我家承包的153亩蔬菜基地里种植的韭菜、小白菜、南瓜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加上今年的菜价相对较高,真正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以前用杂牌肥料用一次丢一次,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又浪费了精力和财力。种植的蔬菜品质佳、价格高,挑选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很有讲究。”韩承年的做法是以实际效果来选择最终的产品使用。他表示,自己的蔬菜基地每年在农资产品的投入上就达到了20万元,肥料和农药的比重分别达到70%和30%。对于花样繁多的农资产品,自己选择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做对比试验,用肥效果是关键。
关于当地土地流转的实际感受,韩承年心中同样进行了一番深思。他感慨道:“土地流转的优点是平台高,价值高,农户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缺点就是种田大户由于受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农化跟踪服务仍有欠缺。”
零售商:挑产品忙碌跑市场
每年的3-4月份,安徽长江以南将基本上进入春耕备肥旺季,一些零售商为了能在新的一年里经营能有个良好开端,春节之前,一批有心的零售商纷纷到周边较大的农资市场调研农资产品品种、摸清产品价格等寻求新的合作商机。
在安庆集贤北路的农资一条街上的高平农资有限公司,多名工人正忙碌地往停放在门前的一辆小货车上搬运尿素。该公司总经理谢高平告诉记者,农资人的工作永远停不下来,虽然临近年关,但生意还是一如既往的那样繁忙。
在高平农资公司,记者巧遇池州市贵池区涓桥镇农资供应站负责人管国平,他在2010年4月受到来安徽考察农业春耕生产状况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他告诉记者,温总理当时去他的经营点了解关于农资产品质量把关、产品推广及价格涨价幅度等系列问题后,令他深受感动和鼓舞。他同时表示:“成立仅有一年有余的涓桥农资供应站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仅有3-4家零售店,希望有一天发展更多的经营网点,打造属于自己的农资品牌。”
对于从池州专程坐汽车来安庆农资大市场考察新商机的做法,管国平笑着说:“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只有早一步、快一步才能将生意做大做强,挑产品是为了寻找好卖点,比价格是了解新行情,走出来和同行多沟通、多交流才能让自己的经营思路更全面。”
基层经销商:帮助农民科学种田
安庆市郊区白泽湖乡主要以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为主。近几年,当地的农民逐渐兴起了科学种田热,而传授和普及现代化种植技术和方法的实践者正是一批有着丰富农技经验的农资经销商们。
柯秉印原来是龙师乡蔬菜栽培应用中心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自从2006年转行经营了属于自己的农资店后,充分利用擅长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经验,不仅将质量有所保证的农资产品卖给了农民兄弟,同时将田间管理的实际服务做到了日常工作中。周边的农户正是看中“产品+服务”的经营理念,平常一到用肥、药旺季,上门寻求使用方法、挑选产品的农户便显得络绎不绝。
《蔬菜植保员手册》、《水稻病虫害防治》、《棉花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在柯秉印的农资店里,记者发现柜台一角整齐地摆放着一本本关于当地种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书籍。对此,柯秉印说:“自己的经营方式是农资销售、农化一条龙服务,只有更主动、更积极地用诚心去经营农资,市场才有做大的可能。”
采访间隙,任埒村何咀生产组的农户任治安骑着电动车将一年中欠下的农资赊销款如期送到了柯秉印手中。他说:“在这里购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得放心,农忙时节先拿产品,等收获后再将欠款一并还上。”柯秉印表示,虽然对赊欠现象仍持有难言之隐,但一般只赊销给信誉好的农户,只要价格合理,当地的农民都能接受。
调查地区:安徽无为
农民收入高了,生产积极性更高
《中国农资》记者 郑 敏
大年初四,虽然到处都还飘散着浓浓的年味,但无为县农民陈迅却一大早就开着刚买的农用三轮车去了地里。“趁着过节价格高,赶紧将地里的蔬菜卖个好价钱。”他告诉记者,虽然还是正月里,农活还是很忙的。
据了解,当地主要是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每家耕地并不多,但一年四季都有农活要做,陈迅家有6亩多地,除了已经收获的辣椒、菠菜、萝卜外,他又育了一亩辣椒和一亩茄子,去年12月底肥已经施下去,就等着正月十五一过,天气暖和后将苗移种到地里。“算起来,每年的种庄稼的成本最高的还是要算化肥和农药,差不多一亩地要花到一千元左右。”陈迅说。
因为是种植经济作物,在肥料的选择方面,陈迅喜欢选用一些稍高档些的品牌肥料,但为了节省成本,当地像陈迅这样的农户基本都遵循一个原则,底肥用普通的复合肥,用进口肥或高档肥作追肥。当地普通肥料80斤一袋的要卖到240元,进口肥料则更贵。另外,他们还会喷施一些叶面肥,并施一些鸡粪类有机肥来提高蔬菜的品质。
说起现在种田和过去的区别,陈迅最大的感触就是机械化程度高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型拖拉机,过去人工三天也翻不完的地拖拉机半天就全部耕完了。而且国家政策也好,购买农机还有补贴,陈迅前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原价6000多,国家补贴了将近一半,自己只掏了3000多元。去年收入有5万多元,除了成本和吃穿用度还余下了2万多,陈迅又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总价8000元,国家也补贴了800多块。有了三轮车以后,过去只能把菜卖给来村里集中收购的菜贩子,现在自己也可以开着车把蔬菜运到城里去买,价钱足足翻了一番,这让陈迅心里乐开了花。
“最大的困难还是缺少施肥用药知识,咱也不懂,经销商说啥好咱就使啥。”农民在选择生产资料方面,基本都是凭经验或是靠经销商推荐。当地也曾发生过由于农药使用不当造成蔬菜绝收的事件。
虽然做农活很辛苦,但想着日子越过越好,国家对农业也越来越关注,陈迅也倍感欣慰。不仅如此,陈迅的儿子今年读高三,马上就要参加高考,成绩还非常不错,陈迅对未来的生活更是满怀希望。“过去都说农民穷,别说培养大学生,就是全家吃饱都成问题,而现在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供养一两个大学生绝对不成问题。”
调查地区:河北定州
用肥品种透出农民新观念
《中国农资》记者 徐晓磊
节日期间,乡亲们除了相互的新春问候,话语间谈得更多的还是春季的打算。在定州西城乡东赵庄村,因受干旱影响,冬小麦田放眼望去绿意减退,略显枯黄。走到麦田中,用手去抠动麦苗根部干硬的土壤,要稍稍用力,抠开的土层已经明显干了,细土被风吹起。
“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降水了。”赵庄村的岳建忠迫不及待地说,“气温一旦回升,我要第一时间给麦苗灌个饱。”“立春”之后,小麦将陆续进入返青期,需水量明显增加。春节里的他已经开始检查和维修浇地的设备了。
肥料是农民春耕关心的大事。春节一过,买多少肥,买什么肥,自然也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岳建忠说,过去我们春耕都用“气肥”(碳酸氢铵),现在大家都用尿素,虽然尿素价格目前比较平稳,但对我们来说,还是希望再便宜些,农民来钱实在是不容易,“别人是几百几千的挣,可我们毕竟是几毛几块的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多投入一些。比如缓控释肥,这种新型肥料一茬作物就施一次肥,我们宁可多花几个钱,为的是能腾出更多功夫来做点副业,来增加收入。地我们舍不得丢,但指着它发家致富比较难,像种小麦玉米这种大田作物,两季能捞下一季的钱就不错了,况且这一季的钱也顶不了大用,种地也就图个吃粮食不烦算计。”
农民要致富,正在面临着种地与打工的两难选择。离不了土地的农民正欲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大课题,谁来替农民抉择,岳建忠在艰难地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