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号文件”中的农资机遇

《中国农资》评论员 阴剑锋

  “一号文件给力,中国化肥加油”

  图/肖 川

  在我国华北黄淮等地旱情持续加重的严峻形势下,中央“一号文件”如同守候已久的春雨一夜降临。

  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明确将加强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这意味着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措施包括,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等。“农田水利”这个在很多地方已经边缘化的词语逐渐走向“三农”问题的中心,靠天吃饭的局面能否得到改善?中国农业稳产增产的长期目标能否得到实现?这些无疑将与即将开始的“新水利”密切相关。

  春耕来临,当下的旱情举国关注。最近几年的农业旱情,尤其是去年的西南大旱以及今年的华北、黄淮等地旱情都成为中国农业挥之不去的伤痛和隐忧。虽然全国粮食保持连年丰收,但大旱对于局部地区农业的影响显而易见。与去年的西南旱情不同的是,今年受灾的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如果旱情不能缓解,不仅会严重影响本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也将直接影响化肥产业的各个环节。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这次干旱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情况,我国小麦今年全年将减产800万吨,小麦总产量下降近10%。

  从农资市场的角度看,目前河南等省区储肥量相对偏少,受旱情影响,很多经销商对春耕市场的销售前景信心不足,大多采用低库存或零库存的策略,以降低风险。专家认为,这很可能会导致用肥季节出现抢货现象。另外,由于干旱持续,许多地方的施肥期明显缩短,化肥使用量明显下降,导致一些地区化肥市场的供求失衡,价格失衡,进而波及大范围的农资市场。专家指出,如果在解决干旱困局中,我们能拥有更加先进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更加及时有效的农技指导,更加科学周到的农资服务,农业丰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旱情牵动中国农业的神经,也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中国农资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年“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发力“农田水利”,这不仅为亿万农民带来福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根植农业的农资行业带来稳定发展的新机遇。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