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近“半拍斋”斋主
记抗战中成长起来的皖籍音乐家胡士平
中盐红四方集团 徐家山

  也许你没有听过歌剧《红珊瑚》,但你肯定对《红珊瑚》选曲《珊瑚颂》和《海风阵阵愁煞人》等歌曲耳熟能详,而《红珊瑚》的作曲者之一就是胡士平。原海政歌舞剧团团长胡士平,一生与部队结缘:参加新四军学习歌曲创作,有多首激励战士斗志的歌曲问世。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胡士平用十一曲《珊瑚颂》,让中国人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胡士平有一个自己的书斋,他给这个书斋起名叫“半拍斋”,意思是“事事较人晚半拍”。他说:“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诸事认真,事事注意,但生性愚钝,事事落在人后。别人早就明白的事,他刚刚明白。别人已经办完的事,他刚刚去办。在争论吵架中,别人伶牙俐齿的一句话就能把他噎住,他要在过后好久才能想出怎样回答,这类人常被称作晚半拍或慢半拍,而我就属于这类人。”这是胡士平的自谦。已经80多岁高龄的胡老,近年身体并不是很好,2006年3月初,笔者是把他从医院接出来才做成这一次采访的。见到家乡的媒体,胡老极是高兴,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这一生的音乐之路。

  胡士平是无为人,“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烧遍了祖国大地,他的家乡无为也成立了游击队,可是他因年龄小没有获准参加。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路过无为,胡士平报名参加了服务团,那时他刚14岁。“我小时候就很喜欢音乐,笛子、口琴、胡琴都能来一手。在读书期间,我学会唱很多抗战歌曲,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可以说我是唱着抗战歌曲走上革命道路的。”胡士平说,他在战地服务团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发动群众到乡镇街头或农村田间演讲、唱歌、写标语、串农户,主要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鬼子打来了,不能做亡国奴"。

  在服务团期间,胡士平认识了音乐家孟波,这场邂逅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胡士平说:“孟波在我们剧团住了几天,每天早晨带领大家练歌,还借了一本书给我看,我记得是丰子恺的《音乐入门》。那是我见到的第一本音乐著作,我就是从这本书入门的。刚开始写歌的时候,我没有多少知识,只是把曲调唱出来、记录下来,也没有多少理论指导,完全是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的。” 后来,好学的胡士平,又拜汪道涵等人学习过音乐知识。

  自1940年创作出第一首歌曲后,胡士平的作曲生涯便一发不可收拾。“皖南事变”后,党提出“建立一个铁的党军”的口号,胡士平就写了《向铁的党军前进》。剧团编了一个战斗小戏,胡士平就写了插曲《人民子弟兵》。1949年海军成立后,胡士平所在的剧团调到了上海,改为华东海军文工团,这是海军第一支文艺队伍。“华东海军成立后,许多同志反映:‘海军没有自己的歌曲’。听到这些,我深感惭愧,觉得是自己的失职。所以,我就抓紧时间研究了海军组建时的路线和司令员的讲话,写出了《人民海军在前进》这首歌曲,也就是我们海军的第一首歌。”从此,胡士平的创作便没有离开“海”,没有离开“兵”。海军初建时,不少官兵对舰上的生活难以适应,胡士平及时写出了《军舰就是我们的家》和《海上哨兵》等鼓舞官兵意志的歌曲。

  听到现在有人说革命歌曲没有艺术性,胡士平认为,这是片面的认识。他说,抗战时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是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写些花儿草儿内容的歌曲倒是没有人听。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流传,他认为这是得益于他在创作时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胡士平回忆说,他们生活在民间,驻扎在村子里,农忙时帮农民干活,农闲时看农村艺人演唱地方戏,这些经历为他创作经典歌剧《红珊瑚》打下了基础。

  《红珊瑚》这部歌剧不同于西洋歌剧,也不同于《白毛女》和《江姐》,胡士平和其他作曲家一起,探索出了一条融合黄梅戏等诸多地方戏元素的新路子。为了创作《红珊瑚》,胡士平曾回到安徽老家,深入学习黄梅戏和庐剧,并与时白林、严凤英等人进行过交流与探讨,从歌剧的角度研究、分析黄梅戏和庐剧。正是这些功夫,使剧中的歌曲《珊瑚颂》,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名曲。

  耄耋之年的胡士平,依然钟情艺术。七八年前,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起着手开始撰写《中国歌剧史》。他告诉记者,这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年轻人都没时间,可是这工作又不能不做,所以就让我们来把这件事做好吧!”胡士平笑着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