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 高铁生:中国农资传媒的周报、杂志的特点是及时、全面、可读性强。我比较认可中国农资传媒记者写的文章,有的记者、编辑可以称为行业专家。同时,中国农资传媒在为企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例如,农资总裁圆桌论坛等。但中国农资传媒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中国农资涉及的深度、广度、数量还不够,需要有更为强大的理论队伍支撑,要跳出流通的圈子,对于生产、流通等问题都要研究,这种研究会更有价值,一方面把一些重大决策采取简报、要报的形式呈交决策层,另一方面要服务于农民,如果两方面都能打通,中国农资传媒就能发挥更大作用。对于专家顾问委员会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个机制,隔一段时间对于重大问题,可以采取与专家讨论、访问等形式,这样将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栗铁申:中国农资传媒是我国肥料界产、供、销的桥梁、平台和窗口,中国农资担当了当前一批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肥料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的第一推手角色。
对于中国农资传媒的发展提两点建议:一是建议报刊定位、定性上进行调整,内容进行扩充,增加农药、药械、农膜、农机具等;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的信息量,中国农资最终目的是把农资应用到农村中去,把农资的应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些要体现在我们办刊的指导思想上。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 徐明岗:我提几点建议,一是中国农资应该扩大报道面,希望以后可以加大农药、种子、农膜等的报道力度,关注大农资。二是针对国家对提高肥料利用率、环境保护等方面日益重视的新形势,媒体也应更加关注有机肥、新型肥料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利用传媒平台联合更多的人,譬如搭建平台帮助产学研加强合作,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探讨如何将实验室成果和肥料产品市场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对此,我们也愿意提供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孔祥智:我感觉中国农资传媒办得非常好,农资行业有这样一份专业的媒体,让我感觉很欣慰。对于2011年的工作,我提三点建议:一是增加对行业发展趋势关注,增加追踪报道,对行业发展有媒体自己的判断并能形成观点。二是现在国家关税、节能减排等政策对行业影响也非常大,我认为除了新闻事件性报道外,还应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从理论上对行业进行分析,进行点评,并能写一些比较深入的理论性文章,展开行业讨论。三是利用农资经销网络,将关注的目光更加下沉,关注农民群体,增加一些能够直接和农民打交道的环节,了解他们的需求,再反映给行业,促进行业发展。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会长 张晓钟:中国农资传媒成立一年以来,活动如此之多、涉及面如此之广、行业和企业研究之深,让我非常感动。曾经与中国农资传媒在2010年钾盐行业分会上的合作对我启发很大,活动既生动、有具有行业导向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日后的工作,我建议通过中国农资传媒搭建推广宣传微肥的平台。向上,给政府提供思路,向下,为农民介绍施肥知识,使微肥真正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农资处处长 周琳:专业的农资媒体为我们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借鉴内容。这次来参加会议,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农资传媒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做的非常出色,为促进农资行业发展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让我对媒体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体会。我希望以后借助中国农资传媒这个平台多向农民宣传一些关于农资使用和辨别真假的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意识,为我国农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高祥照:对于中国农资这几年不断发展壮大,我深有感触。除了办好刊物外,中国农资传媒搭建平台主办了多次行业活动,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我们深受启发。譬如过去我们做了很多年肥料,都是在养分、含量上研究,而现在认识到肥料的形态也很重要,中国农资传媒能准确把握住行业发展的脉搏加以引导宣传,帮助行业和企业找准肥料方向,这是非常难得的。希望中国农资传媒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做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 曾宪成:腐植酸技术性很强,但是我发现现在有些宣传有些神乎其神,夸大化。我建议宣传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要说实话,坚持科学性和法律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 金继运:中国农资传媒的发展可谓是与时俱进,近期推出的手机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生产领域以及现在变化莫测的农资市场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我希望能够在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共赢,而最终赢的是国家和农民。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曹一平:中国农资传媒助推了农资行业的发展,在为农民增产增收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农资传媒要继续做好很不容易,因为中国农资传媒不仅提供信息,同时也在实实在在地做事,专家也很愿意借助这个平台提供服务。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建议报道中一方面要提倡企业按规矩办事,另一方面为农民讲解最新的施肥知识,继续做好行业的引导工作。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 王玉狮:今天我主要讲三点体会:第一,中国农资传媒这个平台很好,它把农药、化肥、农机等大农资的生产、流通各个方面进行很好的融会贯通。第二,中国农资传媒这几年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思路新、措施办法比较得当,取得明显的成效,这些措施、办法、思路对于我们农机产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第三,希望今后中国农资传媒增加农业机械方面的宣传报道。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主任 刘建明:媒体的作用是把科研、生产、销售和应用贯穿到一起,而最终是需要落到应用上。中国农资传媒的关注和报道层次比较高,同时也具有能够落实到应用的优势。此外,中国农资传媒通过报道来传播信息,同时通过讨论和座谈引导农资界的新潮流,这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方向。拥有专家顾问的宝贵资源,只要找准切入点,中国农资传媒将有很大的潜力带领中国农资行业向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石化协会农化服务办公室秘书长 徐兴家:《中国农资》周报的稿件大多是由记者和专家撰写,但很多生产和流通企业很关心有什么好的技术和农化服务能够降低生产和流通的成本,从而让肥料切切实实地符合农民和市场的需要,因此我建议中国农资传媒能够鼓励生产和流通企业多投稿,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可以介绍经验,以实现更好的交流。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公共关系部 郭卫:农药行业在2011年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农资传媒的关注。
首先,农药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去年工信部已经颁布了关于农药产业的新政策。其次,近期,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世界第七大农药公司马克西姆·阿甘公司60%的控股权,这将把中国农药公司推向国际市场,对我们这个农药大国而非农药强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农药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有了新的举措,农药行业也将在五年中第一年切实做好工作。
本版文字由本版记者高志、郑敏、张番整理,8-9版照片由本报记者张高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