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通集团:民营企业也能扛起钾盐的脊梁

《中国农资》记者 刘学胜

文通集团在上海的办公大楼

  一个在1985年创办的集体企业,却在今天成了全球最大的碳酸钾生产企业和中国最大的硝酸钾生产企业,也许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传奇,但这样的事情却在董事长李刚的带领下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民营企业发展样本——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从山西文水县一个小的化工厂起步,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并购整合,打造了一个硝酸钾与碳酸钾并重的钾盐航母。

  文通钾盐集团踏实稳健的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可,1994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轻工业出口创汇优秀企业银奖”;1995年经国家经贸委、计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认证为国家大型企业;1998年被山西省政府列为“十户非国有强势企业”,同时,“文通牌”工业级硝酸钾、碳酸钾、氯化铵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1999年被科技部认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被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评为AAA级信用度企业;2006年被评为AB级信用度企业;2009年当选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会长单位,同时荣获2009年全球烟花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原料企业”称号。累累硕果向社会展现了企业对技术和质量的卓越追求,记录了创业者的艰辛,见证了奋斗者不断开拓创新的改革历程。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 强化源动力

  很多人认为,我国虽然是一个工业大国,但很难称得上是工业强国,就在于国内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也正是如此,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县乡级的工业企业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纷纷倒闭,文通钾盐集团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壮大,正是因为抓住了技术创新这一发展的源动力。

  文通集团的前身文水县化工厂是一家县级小集体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产量低、成本高,处在亏损倒闭的边缘,董事长李刚带领着大家认识到要摆脱困境局面的紧迫性,首先将硝酸钾生产工艺的改造作为突破口,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硝酸钾。当时全国还无一家化工企业掌握运用,他们经过夜以继日的试验工作,进行大量的艰辛的改造。功夫不负苦心人,1985 年,全国第一家离子交换法生产硝酸钾工艺在文水县化工厂试验成功,为文水县化工厂的发展历史写下振兴腾飞的第一章。硝酸钾生产成本每吨降低 400 元,月产量提高了 15 倍,产品质量也有很大改善,一次投入产出合格品率达 95% 以上,企业起死回生。  1986 年,企业开始寻求开发市场需求量大的新产品。当年下半年通过大量的调研,企业领导班子推断碳酸钾的市场需求量要增加,于是经过再三的研究讨论,企业领导做出了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碳酸钾工艺改革的决定,经过数百次的试验, 1987 年 10 月份,碳酸钾工艺改革成功了。 

  离子交换法的试验成功和投入应用,并没有让李刚满足于现状,他在1989年赴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碳酸钾出口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后,提出将产品开发精细化、生产经营规模化、集团发展股份化、跨区跨行多样化的综合发展思路,围绕碳酸钾、硝酸钾两大主业,瞄准国外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

  1995年,文通集团成功地用离子交换法生产出彩管级碳酸钾,投入批量生产,并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充分挖掘原有设备的潜力,使集团形成了16万吨的年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酸钾生产企业;1998 年,已是国内最大硝酸钾生产企业的文通集团,开始研制粒状硝酸钾新产品并取得成功,现已形成 10 万吨粒状硝酸钾的生产能力。 

  文通集团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升能力、注入活力、增强动力。在李刚董事长的带领下,企业先后开发了硝酸钙、硝酸铵钙、粒状硝酸钾、粒状碳酸钾等10余种新产品,完成了彩管级碳酸钾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的研发。1994年,自主研发的离子交换法生产硝酸钾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自主研发的硝酸钙新工艺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回收氯化铵新工艺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评审委员会颁发得“应用科研三等奖”。同时,为碳酸钾、硝酸钾等产品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