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正是春茬黄瓜结果盛期,这个时期如果发生霜霉病会直接影响到黄瓜产量及经济效益,因此及时防治霜霉病至关重要。现介绍生态防治黄瓜霜霉病的七种方法:
摘叶打顶 加强营养,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结瓜后打底叶,以减少营养消耗;在结瓜盛期即24-25片叶后摘顶,控制营养生长。
叶面喷肥 为提高黄瓜的营养水平,生长期间进行叶面喷肥,可及时有效地为植株提供所需营养,促使黄瓜植株健壮生长。方法是:用0.2%的磷酸二氢钾、1%的尿素和0.2%的硼砂混合液于叶面喷洒,每亩用肥液50千克,隔15天喷1次,可明显的降低发病率。
叶喷氮、糖液 生长中后期长势弱,营养不足,植株体内氮、糖含量下降,容易诱发霜霉病,可采用叶面喷施氮、糖液补充营养,氮、糖液的配比为:白糖1份,尿素0.5份,水100份,间隔5天喷1次,连续喷5次,如已发生霜霉病,可在氮、糖营养液中加瑞毒锰锌,或代森锰锌500-600倍液喷雾。最好在午后3-4时喷施,以喷洒在叶背为佳。
通风降湿 尽量采用膜下供水,杜绝大水漫灌,采用晴天小水勤浇方式供水,阴天和雨天坚决不浇水。在8-13℃时闭棚升温,使棚内温度由10℃-3℃迅速上升到25℃-30℃,超过33℃开小缝通风,空气相对湿度逐渐下降至75%左右。13-18时开大缝通风,降温排湿,保持棚内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不适合霜霉病发生。18时至午夜零时棚内相对湿度逐渐上升至80%,温度逐渐下降到15℃-20℃,不适合病菌侵染。由零时到8时棚室内相对湿度可达到90%以上,但因温度下降到10℃-13℃,此时也不适合病菌侵染。早晨先通15分钟的风,将高的空气相对湿度降下来,同样在下午关棚前也要通15分钟的风,此时温度保持在20℃左右。
高温闷棚 利用晴天,将棚室封严,使黄瓜生长点部位的温度迅速升到45℃,保温2小时;然后多点通风降温,加强管理,或者第一次闷棚后,隔4天再闷1次,10-15天再闷1次,也可控制病情发展。但必须注意,高温闷棚时,必须保持尽可能高的土壤水分,闷棚前一天浇水,次日闷棚时效果更好;闷棚的次日还应浇1次水,闷棚时一定要注意测温,一般可每10分钟测量1次温度。
药剂防治 可选用美派安、安克、烯酰吗啉、灭克、霜脲锰锌、抑快净、金雷多米尔和阿米西达等进行防治。另外,在防治霜霉病时,要注意细菌性角斑病的同时发生,可以在防治霜霉病的药剂中,加入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的药剂。
清园深耕 一茬蔬菜收获后,很多病菌附在蔬菜残枝上散落田间,进入土壤,成为下茬蔬菜的侵染源。因此,菜农应在蔬菜生长后期加强病害防治,直接减少病源基数,并且在每茬蔬菜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败叶,对易感根系病害的蔬菜还要清除残根。每收获后深耕40厘米,借助自然条件,如低温、紫外线等杀死部分土传病菌。
(翟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