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前瞻 高度
对企业来说,这是紧锣密鼓筹备新工作的一个月。
对行业来说,这是内外交替迎接新挑战的一个月。
对中国农资传媒来说,这是厚积薄发上升新高度的一个月。
7月是下半年的开始,人们习惯将每一个周期的开始作为进步的一个新起点。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本报在7月的报道中多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分析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势。这是因为在企业计划、并开始实施下半年工作的时候需要媒体对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给予指引。随着国内尿素出口开始执行低关税,我国化肥出口的大门已经敞开,出口企业从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转向一致对外的博弈,因此更需要以媒体为交流平台来掌握自己的制胜筹码。
中国农资传媒也在此时大展风采,作为2010中国钾盐(钾肥)高峰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国农资传媒为此次大会精心准备,本报记者精彩亮相,对钾肥行业分析的精度、高度和准度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赞扬。另外,中国农资传媒还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在行业内精英人物之间开展有关资本运作的对话和讨论,真正体现了中国农资传媒高端产品的优势。
焦点
文章:《中国不能成为世界化肥工厂》
刊登日期:2010年7月30日《中国农资》周报5版
作者:阴剑峰
关注点:自从中国化肥产业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化肥出口”就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在国内化肥市场苦度严冬的当下,化肥出口成为缓解压力甚至拯救行业的一个突破口,许多企业认为化肥出口是无奈之举,然而,作为资源性产品,国家的化肥出口政策越收越紧,有政府官员表示,中国化肥寄望于出口本身就是在走入迷途,如果还不能迷途知返,化肥行业将为自己的出口冲动埋单。正如一位业内老专家所说:“当中国从化肥进口国突然转身成为化肥出口国的时候,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清醒,中国化肥是用来保障中国农业的,不是用来出口换取外汇的,中国千万不能成为世界化肥工厂。”
传媒回放
活动
7月16日-17日,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农资传媒、东海证券研究所、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协会领导、经济学家、金融专家、证券界人士和全国重点农资企业总裁近200人共襄盛举,通过演讲、对话、专家评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围绕“中国农资产业商业模式与上市之路”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政策:
7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加强秸秆、磷石膏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被列为“十二五”工作重点:将会引导关键、共性重点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如鼓励研发农作物秸秆的生物酶转化技术,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水平;推广磷石膏联产水泥技术等。
事件:
7月9日,硝酸钾协会(PNA)中文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站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推广硝酸钾对作物的农艺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网站将不断更新硝酸钾的特性特征及优势、使用方法,针对作物的营养推荐方案及实验结果等信息。
7月23日,“水肥一体化新技术”高峰论坛在广东省惠东县举行:此次会议在全国节水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举办,不仅为水溶肥料未来的技术创新找到新思路、为行业积累和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引导人们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依靠技术找出应对和防范措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7月29日,“天脊化肥肥效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来自河南省及南阳市的政府官员和农业专家、天脊集团全国大区经理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政府官员对天脊为当地农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专家对天脊化肥的品质和效果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7月3日-5日,2010中国钾盐(钾肥)高峰论坛暨中国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第五届年会在上海召开:本报记者与行业权威人士进行现场对话,共同探讨理性布局行业结构,解析如何实现行业科学发展,并就业内所关心的行业调整政策、国际与国内市场、境外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声音:
关注今秋明春化肥市场变化五要素。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张湘邦
本报7月9日报道:张湘邦提醒,今秋明春关注市场变化五要素,必须高度关注:国家对化肥、对农副产品的相关联宏观政策;国际、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供求关系及价格走势的变化情况;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硫素、氮素的价格变化;今秋明春尿素市场及价格变化情况,充分估计到复合肥与二铵的性价比关系。
全球化肥短期内供求基本平衡,未来三年将明显出现产能过剩
——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农业委员会主席Patrick Heffer和IFA生产和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 Michel Prud’homme
本报7月16日报道: 根据Patrick Heffer和Michel Prud’homme对全球农业状况和化肥工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预测报告,全球化肥需求已经开始回升,并将持续增长,同时化肥产能扩大速度也在加快,未来三年可能出现氮肥产能过剩加剧。
发展钾肥行业要放眼长远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孟书豪
本报7月16日报道:对于合理发展钾盐(钾肥)行业,孟书豪建议应放眼长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谋划。积极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沟通汇报,充分反映钾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加强与有关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呼吁保持合理政策力度,巩固良好的复苏势头,凝聚共识,确保国内钾肥企业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不能成为世界化肥工厂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本报7月30日报道:在国内化肥市场苦度严冬的当下,化肥出口成为缓解压力甚至拯救行业的一个突破口,许多企业认为化肥出口是无奈之举,然而,作为资源性产品,国家的化肥出口政策越收越紧。中国农资传媒记者通过对业内人士进行采访并分析后呼吁,中国化肥寄望于出口本身就是在走入迷途,如果还不能迷途知返,化肥行业将为自己的出口冲动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