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期待 预测
时至年中,随着国内市场进入淡季,库存不断膨胀已经压得许多企业喘不过气,国内行业期待着磷铵、尿素进入低关税期时出口能够缓解库存压力、国内市场也能随之回暖。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际市场的低迷和国内生产成本过高并不能解决国内市场的疲软问题,下半年市场走势仍不明朗。为此,行业内各领域相关人士纷纷聚头,共商下半年应对之道,大家相信,只要一起努力、有序发展行业,下半年将是可期待的半年。
6月是行业总结上半年成绩、计划下半年工作的关键时刻。中国农资传媒作为农资行业十余年可信赖的朋友,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也以专业媒体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对行业下半年的预测。全面解读国家关于天然气的改革政策,跟踪报道各领域会议精神,分析预测下半年行业和市场走势,研究整合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建议和意见,中国农资传媒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希望为行业在期待中指引成功之路。此外,为了丰富报纸内容,同时为农资经销商带来更全面的营销知识,《中国农资》周报于6月中旬正式开通了“大区经理”栏目,以业内知名企业的优秀大区经理为典范,为读者介绍高端经营模式。
焦点
文章:《尿素出口:心急吃不到热豆腐》
刊登日期:2010年6月11日《中国农资》周报5版
作者:张 涛
关注点:今年尿素出口第二个低关税期在7月1日到来。6月,面对国内尿素产能过剩、市场稳中走软的持续低迷,人们将希望寄托于今年下半年的尿素出口上,因此尿素企业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早作打算。中国农资传媒记者走访了山东几个重要港口,发现港口的货位均已占满,尿素出口蓄势待发。但今年尿素能否顺利出口、国际市场是否接受国内的尿素价格成为企业最大的疑虑。本报记者对厂家、贸易商和港务局相关人士进行采访后,分析认为今年下半年除1个月外均为尿素低关税出口期,因此低关税实施长期、稳定是利好因素,而国内煤炭和天然气涨价,导致尿素生产成本较高,与中东地区尿素价格相比没有竞争力则成出口主要阻力,以此为出口企业提供了参考内容。
传媒回放
政策:
6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国内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激发了各地投资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热情,要求各地相关部门加强对煤制天然气产业的规范和引导,促进煤制天然气行业健康发展。
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下发文件要求国有煤企不得带头涨价:神华、中煤、同煤、晋煤等多家国有煤炭企业维持煤炭价格稳定,有关煤炭企业如果不听劝诫,擅自提高合同煤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价格法》有关规定予以查处,这是我国近年来首次使用行政手段调控煤价。
事件:
5月31日-6月2日,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第78届年会在巴黎召开:欧洲肥料工业协会、欧盟27国肥料组织以及来自法国、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的行业协会、国际大型化肥企业代表发表了演讲,对各国化肥工业情况和国际化肥市场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6月1日-2日,2010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会做了情况通报,并听取了与会者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围绕当前农资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国家化肥淡储制度的加强和改进、测土配方施肥的推进和工商联盟的探索等议题,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探讨。
6月中旬,中农 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国平安、国内知名农资企业等联合发起设立的大型股份制公司。公司承接了中国农资集团化肥业务的整体资产,以化肥相关业务为核心,是集化肥生产、销售、进出口及农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企业。
6月18日,中化肥美特农资超市山东平度店开业:中化肥美特农资超市是由中化化肥有限公司2010年5月新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中化肥美特农资连锁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和建设的,其新颖方便的布局、专业快捷的服务、丰富质优的商品,在开业当日便吸引了周边数千名农户进店选购。
6月23日,第十八届磷肥和硫酸行业年会暨协会成立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业内专家学者代表共同分享了中国磷肥和硫酸行业20余年的发展历程及累累硕果,回望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得到的快速发展,并分析了当前的市场形势和今后的发展规划思路。
6月23日-25日,中加签署氯化钾海外钾矿基地等项目: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加双方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合作建设年产300万吨氯化钾海外钾矿基地、驰宏加拿大矿业与塞尔温资源签署合营合同。
6月30日,农业部公布上半年农业系统查处的8起农资典型案例:今年全国农业部门积极会同工商、之间等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及时会同9部门发出《关于打击违法违法制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规范农药使用行为的通知》,并加大对假劣农药大要案的查处力度。
声音:
守着“聚宝盆”过起“紧日子”。
——《中央电视台》
本报6月11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柴达木盆地钾肥企业,称其守着“聚宝盆”开始过起了资源综合利用的“紧日子”,并对当地的盐湖集团、中信国安等企业坚持在发展中节约资源,着眼于长远发展、永续发展进行赞扬。
责任不忘、大旗不倒、功夫不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顾国新
本报6月11日报道:顾国新对农资流通领域骨干企业给予厚望,希望他们既要积极争取政策,又要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靠服务、靠实干、靠工商联合、靠经营、靠核心的竞争力来赢得市场。
化肥流通进入困难关头需完善政策、调整策略。
——黑龙江供销社副主任、倍丰农资集团董事长张永埔
本报6月11日报道:张永埔认为,农资流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放宽融资信贷政策,建立化肥流通企业的风险机制,支持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继续稳定和优化化肥储备政策。
淡储制度:在完善中前行。
——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本报6月18日报道:中国农资传媒总结出对淡储政策完善和改进的建议:存储期和量的灵活调整制度化;缩小调入量与考核量的比例;增加整体补贴及特殊补贴;将商业淡储和中央储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