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联合打造“双赢”中国第一生态肥料品牌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产业中心主任张树清博士

  生态农业 促使新型肥料诞生

  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的原则是指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的或机械的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料;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激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新型肥料是指在传统肥料或使用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配方、新方法嫁接和复合形成的一类不同功效性能的新肥料。

  我国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1、针对常规传统氮肥的改型改性开发稳定性氮肥(或长效氮肥);2、开发各类具有缓、控释性能的氮肥与复合肥;3、高氮磷钾肥的供应与发展中微量元素特种肥料相平衡;4、应用节水与节肥的同效作用,适度发展固/液体肥料,实现水肥一体化供应;5、开发新型的有机肥料,主要是腐植酸类、核酸类和氨基酸类肥料;6、生物肥料进行菌种复合化,如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相结合;向抗病、促生、杀虫生物肥料发展;7、随着N、P、K三要素肥料的大量使用,土壤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日趋严重,发展中微量元素肥料十分必要。

  新型肥料发展的原则包括:1、产品技术差异化、多样化;2、低碳、环保、绿色、成本低;3、科技含量高,不可复制性强;4、品质效果统一,高附加值与高效性相匹配;5、商业理念,市场定位准确;6、农化服务细化到位,销售网络靠近终端。

  

  生态肥料 引领肥料品种结构新趋势

  我国农业生产中目前面临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三方面问题。发展新型肥料的前提和理念就是发展生态农业,而研发、生产、销售和推广生态肥料就是其中之一。

  就目前我国耕地土壤与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来看:

  第一、耕地土壤存在的问题:耕地质量下降,重金属、农药、劣质化肥污染;土壤干旱、沙化、盐碱化、酸化严重;普遍缺少有机质、中、微量元素;50%以上的氮素损失,磷钾被固定未利用;连茬种植作物,导致土传病害加重;土壤肥力下降,微生物活性差,生产力下降。

  第二、肥料利用存在问题:科学施肥普及率低,未做到平衡施肥;重视无机化肥,轻视有机肥;重视氮磷钾,轻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忽视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与双赢集团共同研制而成的生态肥料具备以下特点:依据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和科学施肥理论,根据我国耕地质量与施肥问题现状,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与双赢集团共同研制而成。

  其产品功能包含:第一,低碳节能。能够分解和转化土壤和空气中作物不能直接吸收的必要养分,防止资源的浪费,达到节能低碳目的;第二,绿色环保。减少、钝化肥料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双控释技术提高氮磷钾利用率,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从食物链源头控制污染;第三,土壤修复。益生菌和有机质具有修复土壤功能,使土壤重新回归肥沃;第四,增产增收。螯合中微量元素配方科学,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提高社会效益;第五,保障健康。提高作物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健康。生态肥料将是我国今后生态农业中肥料品种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农业可持续发展 需要生态肥料

  生态肥料是中国农科院多年研究和积累的科技成果结晶。我们在这种理念上一直寻找一种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的肥料,起名叫生态肥料。在此基础上,今年8月28日,中国农科院和双赢集团携手成立了“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目的就是通过双赢生态肥系列产品引领行业向着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进行的一个技术储备。

  研究中心的建立及运行,将探索出一条新型绿色环保肥料研制、生产和推广的新模式。实现生态肥“产、学、研、推”一体化稳步发展,加强科研院所与双赢集团在肥料创新、农化服务、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战略合作,更加促进企业的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联合打造“双赢”中国第一生态肥料品牌,让更多农民会用肥、用好肥,促进我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生态肥料是技术的积累,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品种上,都是肥料行业的一个提升和发展。限于目前的管理,我们就生态肥料做了一个企业标准,这必须有一步步的过程,目前该标准已备案并开始发布实施。

  生态肥料的开发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将融合无机肥料、有机肥与微生物肥料构成植物营养之源。它在数量和质量及功效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其必将与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同步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