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1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抓契机谋求大发展 巧转型迎来新飞跃
西南地区最大缓控释肥项目落户恒立化工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琴 汪 洋 文/图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经销商代表参观了公司缓控释肥生产线。

      11月20日,四川广安恒立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鲜花拥簇,礼炮齐鸣,伴随其年产20万吨包膜控释肥项目竣工投产庆典仪式的举行,西南地区最大的缓控释肥、复合微生物肥研发生产基地在四川省广安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锋园区也建成投产。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王道龙,产业中心主任张树清,广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蒋维君,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成都公司副总经理田定林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仪式并为庆典剪彩。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约200余名优秀经销商代表参会,并参观了公司缓控释肥生产线。

  企研联手 积极开发新型肥料

  据介绍,恒立化工新上的项目技术来源于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纳米材料胶结包膜缓控释肥料技术及工艺设备”的最新科研成果。该项目总投资16500万元,建成后将形成缓释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微生物肥、缓释掺混肥等6条现代化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年。目前,该公司正抓紧实施二期45万吨缓释肥及其它化肥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年。

  王道龙所长说:“新型肥料的研发和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是国家利益需求所在,更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须。”他强调,此项目标志着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西南地区成为新型肥料示范工程,必将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强企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推”一体化,努力朝着“让更多农民会用肥、用好肥,裕农惠民”方向又快又好发展。

  陷入困境 急需全面“突围”

  四川广安恒立化工有限公司是原广安金丰化工有限公司破产拍卖后,重新组建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其前身是国营广安县氮肥厂,具有年产3.5万吨合成氨、14万吨碳铵的生产能力。

  重组后,虽然产值等各方面有所好转,但怀着在化工领域做大、做强的决心,恒立化工一直致力于技术改革,在2002-2003年间分别三次投入千万巨资进行技改。然而因为老企业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不足,加之碳铵市场低迷,企业经济效益并未有大的改观。技术落后和资源不足让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雪上加霜的是,毗邻渠江河畔的恒立化工处于广安城市规划范围,因污染严重,需要另择新地。

  如何打破掣肘,如何突围?这一切成为了摆在恒立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面前一道道难题。

  小氮肥转型 迎来发展大契机

  然而,绝处逢生,正是广安老化工退城入园、整体搬迁给了恒立化工一次发展机遇。2009年,恒立化工喜落新家,整体搬迁至前锋工业集中区。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更具吸引力的是,园区附近的大安镇早已发现特大气田,一旦用气使用指标申请下来,这将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此外,企业决策层多次到中国农科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取经求宝。经过考察,最终引进了中国农科院的最新生产技术和工艺,并成为该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新环境、新机遇、新技术为恒立化工的再一次飞跃注入了强有力的“兴奋剂”。2010年公司肥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目前,厂区已扩大到350亩,拥有资产总额3.6亿元。

  “恒立化工新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凝聚了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心血和智慧,是恒立化工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帮助恒立化工实现了质的飞跃,公司由过去一家单一生产碳铵的小企业华丽转身为掌握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以包膜控释肥、复合微生物肥为主共6大系列、70多个品种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现代化企业。”王成董事长的这番话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感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