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1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梦中的香格里拉(下)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 汪传舟

      瑞士是我旅欧的最后一站。

  把瑞士安排在整个行程的终点很有道理。因为看了瑞士的风光,你的审美情趣会被吊得很高,其他任何国度的风景都会黯然失色。就如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样,精彩总是留在最后,这才符合东方人渐进的审美习惯。

  碧绿的湖水,皑皑的雪山,满目的青草;城市被森林覆盖,乡村被绿地簇拥;鲜花装点着一切,整个国家就像一座大花园,几乎找不到一块裸露的空地;随便挑选一个位置站立,然后从任何角度拍照,都是一张风景明信片,这就是童话般的瑞士。

  把瑞士喻为世外桃源,不全在风景,还因为那份宁静与安详。置身这美丽的国度,你会有脱离尘世的感觉。宁静和悠闲时刻会围绕在你身边。在号称万国之都的日内瓦,清晨的大街上,没有熙来攘往的人流;在世界金融中心的苏黎士,琳琅满目的商店里,顾客也是少的出奇;黄昏时分,湖边、花园,随处可见牵着狗散步的人们;傍晚,街边的酒吧和咖啡厅里,小酌的人们一边喝酒或咖啡,一边低声聊天;到了夜晚,法国巴黎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而瑞士首都伯尔尼已是一片静谧。

  瑞士不需要任何喧嚣来打扰她的清梦。有一个事例也许能体现瑞士人对安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尊重。伯尔尼,作为一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居然没有机场。问原因,瑞士朋友耸耸肩,说这是伯尔尼公民投票的结果,他们怕飞机起降的噪音。这就是瑞士,她美得优雅恬静,富得从容不迫。

  游览了日内瓦、苏黎士、伯尔尼等城市以后,总算对瑞士的美丽与悠闲有了领教,然而还不至于有一见之下赖着不走的念头,但来到小城琉森,我的脚步再也挪不开了。真没想到,在即将离开瑞士前,琉森湖送了份诗情画意给我。清晨,独自遛到湖边,我被眼前的景色粘住了:我无法描绘她的韵致,只感觉是置身水墨画中。湖面烟波蒸腾,岸边一排巴洛克风的建筑,被罩在淡如薄纱似的雾气里;几只天鹅、水鸭,缓缓向一位老人游去,等他喂食,几只麻雀落在他的肩头,也想争块面包。那一刻,我震惊了,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种真实让人疑幻……托尔斯泰在《琉森》中写道:我应该向“构成生活并把自己的与他人的生活担在肩上的人那儿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的,琉森总是向生命倾注关爱。而自己也因此总被时光遗忘,仿佛永远不会老去,难怪歌德和雨果都为她发出由衷的赞叹。

  总结瑞士的安详与从容、美丽与富饶,众口一词的结论都会说得益于百年无战事,对此我也深信不疑。自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7年结束最后一次国内战争,这里已经持续了150多年和平。为什么在一个战事纷纭的世界、特别是穷兵黩武的欧洲,会让小小的瑞士获得如此长久的和平与安宁?何况她的西、南、北是被法、意、德等大国包裹着。说实在的,我很羡慕也很疑惑。

  我常常纳闷,人人都说讨厌战争,从古代的圣贤到现代的政治家,都说反对战争,但战争从未停止过。瑞士有位学者用计算机做过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间,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这些战争使36.4 亿人死亡, 财产损失及对自然、文化的摧残,更始无法估量。暴力在远古时代是适应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战争难道仅仅是狩猎文化赋予人类的遗产吗?

  问问瑞士,也许能得到启发。有天共进晚餐的时候,我向洛桑语言学院的冯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虽然没有思想准备,但对这样的问题还是说了很多。查了大量资料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靠别人的恩赐,赢不来持久和平。瑞士除了努力扮好中立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严格实施武装保卫中立。瑞士人在历史上当过将近三百年的外国雇佣军,英勇善战一向驰名全欧,即便是现在,也仍然严格执行兵役制度,依仗着能攻能守的山区战略地位,所以谁也不敢轻易来啃这只“刺猬”。二战期间,希特勒在攻陷法国以后,有五十个师团就部署在瑞士东部边境。瑞士为了防备纳粹军队的突然袭击,全国进行了三次大动员。最终希特勒在这只“刺猬”前止步了,他的犹豫,是因为瑞士的全民皆兵,还是担心东西两面应战的困难?是为了在自家后院保留一块休闲的净土,还是自身也需要一个通向外部的金融窗口?这些至今还在争论。不过我相信瑞士人众志成城武装保卫家园的决心,以及英勇善战的名头,至少是瑞士在战火横飞的欧洲免于一场灾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欧洲之行结束了,三十多个日夜、二十多座城市,那些深深浅浅的足迹,在记忆中只不过是一些过往的片段。也许欧洲文明值得我景仰的地方很多,但我从来就没有羡慕过它的物质富有,而那些从远古与近代的硝烟中获得营养的精神部落,却那么深刻地撞击着自己的灵魂,并在心底升腾。

  前方,长城在望,飞机开始下降,透过舷窗,夕阳蒸发着苍茫悠远的情致,它的最后一缕光芒,即将在地平线上消失。梦中惊醒,看看自己脚下的河山,我的“香格里拉”情节浓得再也化不开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