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苏肥崛起歌大风

《中国农资》记者 赵光辉

     江苏,一块神奇的土地。

  10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面积的1%。却以占全国10%的经济总值名列前茅,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强劲引擎。

  江苏历来不缺乏带有江苏烙印的名产风物。家电行业有“苏宁”,工艺领域有“苏绣”,文物收藏尚“苏作”。

  在中国农资界,“苏肥”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块浸润着杏花春雨、唱响过大风浩歌的土地上,上演了一曲“苏肥崛起”的辉煌交响。今天,我们一起了解苏肥崛起的奥秘,探讨苏肥崛起的经验,感受苏肥在产业格局的影响,见证苏肥企业家群体的风采,展望苏肥发展的未来……

  走出摇篮

  江苏,是苏肥企业家群体眼中心里的热土。多年来,一大批苏肥企业家在江苏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构筑起今天苏肥产业的宏伟基础,并打造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苏肥”品牌。然而就化肥产业而言,江苏与其他省份相比,并没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它没有山西、新疆、四川的煤炭、天然气,没有湖北、云南的磷矿,更没有青海的钾盐。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苏肥面临着资源和市场两方面的挑战。挑战就是机遇。一批苏肥企业把全国的资源与市场统揽入胸,以坚毅的目光和果敢的步伐,带领企业走出摇篮,开辟出一片开阔的新天地。

  江苏常州中东化肥有限公司率先走出江苏,抢滩华中重镇武汉,并在苏北宿迁建厂;坐落在江阴的江苏阿波罗复合肥有限公司则将资源和市场的触角延伸到中原腹地,因此获得了中原农业深厚的支持。目前已建成江阴、郑州、荥阳三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规模突破100万吨,产品已形成双高塔、氨化两大生产工艺,涵盖了尿基、硫基、氯基和硝基四大系列近百个品种。开阔的地域也打造了阿波罗适用于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季节的全天候用肥料,是企业拥有了新的发展格局和基础。

  共同的发展背景催生了共同的发展选择。江苏中农新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03年审时度势,战略西进,投资西部,成功收购陕西汉中化肥总厂的磷铵生产线及相关资产,组建汉中远东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东西呼应的产业布局;江苏绿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上南下,先后形成云南昭通镇雄煤矿、贵州都匀硫铁矿、沭阳汤庄磷矿三大矿山基地,为集团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引进来与走出去异曲同工。江苏恒盛化肥有限公司为打破资源发展瓶颈,2004年成功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原料供应得到有力保障,股权结构近一步优化,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揭开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走出江苏,不仅仅意味着资源的获得,还意味着市场布局的改变,以及市场影响力的增加。2000年前后,江苏常州中东化肥有限公司即着手寻求机遇,跳出江苏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如今以制造硫基复合肥为主武汉中东已成为中东化肥布局中部的重要棋子。今年中东在武汉中东投资1.2亿,新增30万吨多功能复合肥生产线。这样中东既可以生产硫酸钾复合肥,也可以生产氯基复合肥,产能规模达到60万吨,综合两个区域的优势,上连资源、下连市场,辐射华东、华中、华南市场,成为中东今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同样,中农新肥早在新世纪初就开始将目标市场从长江以南扩展到北方大地,东北市场的开拓过程也是企业锻造市场营销能力、打开崭新市场的过程。如今,近十年的耕耘结出了硕果,也为后来的投资省外积累了信心。

  摇篮,是出生、成长的恩地;但只有走出摇篮,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空间。当年第一只类人猿离开温暖的丛林时,谁也不知道会带来什么。但至今还生活在丛林的猿类,让我们知道当年这一步的踏出引出的是天渊的区别、人猿的分野。

  苏肥企业的集体选择已经得到行业发展规律的支持与印证。当前,不论是全国其他地区化肥企业还是国家行业发展规划,都一同聚焦到“化肥行业向资源地集中,向目标市场转移”这一趋势与规律的认同上。

  苏肥企业家用自己的胆识为苏肥企业赢得了先机,也为苏肥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产业新格局。

  转型升级

  曾创造“苏南模式”的江苏在新世纪到来的头十年里,面临着如何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国家对江苏的期望也早超越了粗放发展阶段的要求,把江苏定位在引领产业发展先河,这也是经济引擎的必然使命。同样,苏肥企业家群体也在思考苏肥企业的新方向。首先,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各方面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社会资源成本的上升,属于低附加值产业的化肥企业必须设法转变成为更具有附加值、更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是化肥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如此就无法在新的条件下生存;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节能环保日益成为国家对企业的硬指标。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生态文明对化肥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三高”产业的化肥行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关键选择。

  苏肥的发展道路必须重新解读、重新定位。于是,转型升级就成为苏肥企业必然出路和方向。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布局、转变盈利结构、转变运营模式,成为苏肥企业必然的历史选择!

  中农新肥身处苏南,最能感受到环保节能的压力,因此也最早在这方面着手推进。2007年,当江苏第一批化工企业拆迁转移时,中农新肥已经在向环保、高效节能产业方向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企业改造、转型始终贯彻体现了环保、节能的理念:一是在寸土寸金的苏南用尽可能少的土地资源做到效能最大化,30万吨化肥的项目只用了60亩土地;二是在资源消耗上,强力推进降低能耗。实施转型几年来中农新肥能耗降低了50%,现在一套生产装置发挥出过去四到五套装置的能量。中农新肥正转型成为江苏省一个精致、高效的化肥产业制造基地。

  转变盈利结构,通过相关产业多元化,构建化工产业集群,从而达到产业升级,化肥与化工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新局面。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卓有成效。多年来,华昌公司始终瞄准科技前沿,加大技改投入,消除瓶颈制约。目前已成为一家以基础化工为主,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并举的现代化企业,形成了合成氨、尿素、纯碱、氯化铵、精甲醇、复合肥、精细化工产品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各项消耗普遍降低,各项主要技经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综合能耗自1992年以来一直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

  中农新肥和江苏华昌的例子只是苏肥转型升级的代表和缩影。众多苏肥企业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课题,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节能降耗,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够从容应对,普遍保持了较高的开工率和经济效益,不仅为江苏农业的发展,也为全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苏肥的贡献。

  这些正是苏肥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