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27日,第二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简化、高效、环保,让缓/控释肥料走向大田”。会上31位专家代表分别从缓/控释肥料研发、生产技术、市场推广做了专题报告,并与与会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据悉,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缓/控释肥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截至目前,全球1/3的缓/控释肥料消费在中国。面对缓/控释肥料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应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技术体系,促进肥料产业技术升级。
据了解,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和研究缓/控释肥料技术,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得到初步发展,2000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科技部曾将环境友好型缓/控释肥料列入863计划,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将研发新型环保肥料和缓/控释肥料列为优先发展主题。截至2009年,全国缓/控释肥料产能已经接近250万吨,产量达70万吨。
郑州大学教授许秀成指出,提高质量替代增加数量将是中国肥料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而提高养分利用率则是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因此以改善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肥料研发正日益成为热点,而缓/控释肥料正好契合了这一需要。
结合现状分析,虽然我国缓/控释肥料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中存在诸多发展瓶颈问题亟待突破。面向大田作物具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缓/控释肥料产品存在工艺复杂、产能低、价格高的问题;缓/控释肥料施用技术研究、评价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相对滞后;缓/控释肥料的名称、标准问题亟待规范等。
据此,专家们一致建议,在材料、工艺、设备等领域不断创新,改变我国缓/控释肥料主流技术跟踪国外现状,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秉强指出,解决中国的缓/控释肥料在技术和专业化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无论是产品工艺、评价体系、标准等都要结合中国农业的需求。赵秉强特别提出,我国现有缓/控释肥料的评价标准是借鉴国外的标准,但是国外的缓控释肥料主要是应用于草坪、花卉等园艺作物,不一定适合我国深耕大田作物,因此我国自己的评价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技术体系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方,济南乐喜施肥料有限公司,专注17年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生产,企业目前已形成“控制释放”、“缓释长效”两大系列十几个新品种,其中环保型可控释放肥获得了美国专利。乐喜施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明瑞指出,17年研发与生产,乐喜施公司以扎实的数据,证明了缓控释肥料应用于大田作物的正确性和实效性。乐喜施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缓控释放肥料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和推广。专家指出,乐喜施缓/控释肥料在材料、工艺、设备等领域开展了系列自主创新,并致力应用于大田作物为重点。作为一个民族品牌,乐喜施为缓/控释肥料面向大田作物的提供了思路,引领了“施肥技术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