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金秋,注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8月10日凌晨5:40,四川农资集团所属的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三聚氰胺试车成功的喜讯通过短信第一时间传到了四川农资集团公司李震总裁处。清晨6:40,李震便在集团总裁办副主任丁锐的陪同下驱车赶往玉龙化工三胺生产现场。“我一晚上都没有合眼,一是担心三胺项目是否能够一次性试车成功,二是担心生产出的产品能否达产达标”,李震如是说,话语间流露出一个企业老总责任至上的担当。
玉龙化工投资2亿余元,被四川省、成都市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年产5万吨三聚氰胺新装置建成投产,开车一次成功,取得了当日投料、当日产出优级品“玉晶”牌三聚氰胺的骄人成绩。目前,试生产的300吨优质三聚氰胺已经销售一空,待一切调试完成后,这套装置将夜以继日地向着年产5万吨的目标奋进。
一个有50余年历史的化肥企业为何转向?作为三聚氰胺的后起之秀,玉龙有机会吗?
转变
“玉龙公司的效益一直是不错的。”公司政工处的叶主席介绍说。2005年,只有600人左右的玉龙公司实现利润6184万元,人均创利10.6万元,上缴税金870万元,是成都青白江区利税大户之一。
但近年来,生产尿素的各种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天然气价格更是大幅攀升,“大大挤压了我们化肥的利润空间。”“今年,尿素的利润将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
一条不能转身的船,最终只会撞在河岸上。去年,清华大学的第三代三聚氰胺生产装置在眉山试验成功,机敏的玉龙公司总经理袁开全意志坚决:“我们也要有。”凭什么给你?技术方早就承诺:四川只建眉山一处,其他一概不考虑。
生性倔强的袁开全死缠硬拽,把对方请到玉龙考察。园林般的生产区,文化浓郁的办公区,科学严格的管理体系,实力强劲的股东背景以及袁总经理豁达而有远见的个人魅力,深深打动了技术转让方,“咱们合作吧,各占一半股本。”
技术与资金结缘,智慧和雄心碰撞。
经过1年零5个月的施工,一座年产5万吨的三聚氰胺装置屹立起来了。“这套三聚氰胺装置,比其他任何一套开车更好、更成功。”技术供应方这样评价。
良好的开端,给袁开全和玉龙公司的所有员工极大的鼓舞。“三聚氰胺将给玉龙带来60%的产值以及更大的利润。”袁开全指出,“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玉龙从此由50年单一的化肥生产,向综合性化工企业挺进,国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玉龙此举正当其时。”
腾飞
“节电力,节蒸汽,节人力,节投资,你说该不该赚钱?” 袁开全一口气,把这套第三代三聚氰胺装置的优势,如竹筒倒豆说了个透。
生产三聚氰胺的企业不在少数,玉龙何以敢凑这个热闹?
“这就是技术,这就是决策。有川农和中农作为强大的后盾,有玉龙50年积淀的技术、管理、经营的人才团队。”玉龙化工看准了这条道。
目前,绝大多数生产装置还停留在一代和二代技术上,包括国外的所谓“欧技”装置也在这个水平。连德国知名的化工企业——鲁齐公司也准备购进清华第三代装置,和老的生产装置比,第三代的电能节约近一半,另一节能之处是,老装置的生产需要从外面提供高温蒸汽,而新装置不仅不需要,还能产生多余的蒸汽供给其他的生产或生活使用,“这一正一负的来回帐,该有多少?”
一套同样规模的老装置,需要近600人的操作工人,新装置只需60人,“直接节省人工费用1000万,而这节约下来的管理费用,又该有多少?”5万吨的老装置需要投资近7.5亿元,新装置仅需1.2个亿,“算设备折旧,哪个敢跟我们比?”
但袁开全看得还要更远。“我们下一步要生产三聚氰胺的深加工产品,包括三聚氰胺泡沫、纤维、油漆、水泥减水剂等。”“近期,我们的产值将很快突破10亿元。”“玉龙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只能看到一步的棋手,肯定不是一个好棋手。“我们规划,三聚氰胺还要上二期项目,总规模要达到10万吨。‘十二五’结束,我们的产值要突破20亿元。”
一条巨龙就要飞临云端。
回眸
“玉龙这些年在自身的发展中,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袁开全话语掷地有声。
1987年就荣获全国首批“环境优美工厂”的玉龙,近些年又获得成都市“环境友好型企业”、四川省“清洁生产企业”、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等称号。
“拿这个三聚氰胺新设备来说,除了它给公司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外,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也有典型的示范作用。”生产三聚氰胺的主要原料尿素,是玉龙公司自己的产品,为不景气的化肥找到了一条升值的出路。
另一重要原料二氧化碳,则是通过玉龙公司花巨资建的一条5公里管道,从恒正和公司的石灰窑中回收来的,年回收量在8.5万吨,“这是为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添的重重一笔。”
新装置的生产是封闭的,基本没有排放,生产中余留的二氧化碳完全回收,用于生产碳酸氢铵肥料,可以实现年产25万吨碳酸氢铵的生产能力。
“我们不是一味求大,要做强、做精。”玉龙人给自己这样定位。
玉龙化工在转型,玉龙人也正在二次创业,在美丽的青白江边,这条矫健的玉龙正在乘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