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初中课本上朗朗上口的《论语》经典,至今仍记忆犹新。闭目念之,脑海中浮现的是旧社会私塾里摇头晃脑的孩子和拿着戒尺表情严肃高高在上的夫子,这位夫子就是小时候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苟言笑,谆谆教诲!仅此而已!
读史书,历史告诉我许多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生于春秋,享年73岁,鲁国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曾周游列国,极力从政却官场失意,性情真实却极力维护周礼,创立了儒家学派和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统治中国两千年,其他诸子百家全被打入了死牢,永世不得翻身。各朝各代把孔子尊为夫子,尊为圣人,推行“四书五经”,生怕圣人的思想不能渗透到世人的骨子里去。等级制度的紧箍咒一念就是两千年,中国的历史不断地上演着文字狱和窦娥冤,曹雪芹披肝沥胆的《石头记》难见天日,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让人肝肠寸断。
船坚炮利的八国联军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有志之士革了封建专制的命。孔圣人从此沦为“孔老二”,成了知识分子的“众矢之的”,从天上掉入了地狱。大肆批判儒家思想,紧抓住这个“祸害”中国的根源,不肯放手。难道孔子真的是不可饶恕的罪人吗?
慈眉善目,两鬓斑白,髭须满把,安详地蹲坐在庙堂之上。这个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老夫子,怎么看也不像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毒药给中国人洗脑,一洗就是两千年的侩子手啊!如果是,何以在孔子死后他的三千门徒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圣运动?如果是,孔子何以成为万世师表的典范,令孟子及世人尊奉有加?如果是,何以世间传颂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评说?如果是,何以桐城文庙孔子的雕像依然栉风沐雨接受后人的顶礼膜拜?
孔子啊孔子,你到底是人还是神?孔子啊孔子,你到底是福种还是祸根?那么我们只有从孔子的言行和思想中得到答案。
孔子好学。《论语》20篇,《学而》居首。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死后,有人曾问孔子你认为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啊,孔子毫不犹豫地答曰:颜回!颜回死后,我的学生当中就再没有好学的了,可见孔子对“好学”二字的要求之高。而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恐怕早已成为寻常巷陌耳熟能详的经典。
孔子博学。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家境贫寒的孔子曾做过许多下层劳动人民的“鄙事”,之后周游列国,也曾做过官。丰厚的社会经历使孔子无所不通。
孔子仁爱。孔子主张仁爱,以德治国,以孝治天下。但是孔子主张的是有等级的爱,有差别的爱,根据血缘的亲疏,爱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等级观念不是因为孔子没有先见之明,而是社会的局限,没有人能跳出社会的圈子而实现自己的抱负。墨家的思想可以说是超越了历史,却最终无法实现,法家的思想最野蛮,却成就了秦始皇的霸业。孰是,孰又非?
孔子的思想是刀子,屠杀着历代的帝王;孔子的思想是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长空。孔子的思想是福种抑或是祸根,就看你是把他当做握在手里的刀子还是扶摇直上的鲲鹏!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么这就当是为孔子正一次名吧!
(作者单位为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