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0年8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八面来风


  高毒农药实名购买、定点经营

  下半年农药市场监管多措并举重实效

  本报讯 7月30日,农业部在山西太原举行“2010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中期总结会。会议总结了上半年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取得的成效。会议指出,下半年各级农药管理部门要按照《2010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方案》、《关于打击违法制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规范农药使用行为的通知》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开展农药经营主体清查。全面清查经营单位资质,对无照经营及不符合资质要求的,依法取缔,符合条件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网公布农药经营单位具体名单,强化社会监督。

  二是继续实施“检打联动”。扩大农药监督抽查覆盖面,强化对基层农药经营单位的抽查。强化“检打联动”,重点查处假劣农药和经营非法生产产品,在年内将再公布三批次监督抽查结果。实施“协调互动”,一地发现违规产品,及时对涉嫌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查处。

  三是加大高毒农药管理力度。率先在蔬菜优势产区重点县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实行高毒农药实名购药制度,建立销售流向记录,实现可溯源管理。加快研究制定高毒农药登记管理政策,逐步限制或淘汰高毒农药的使用。各地农业部门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防治用药指导目录,推广高毒农药替代产品。

  四是完善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全面清理现行的农药残留标准;加快制定鲜食农产品等急需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集中制定粮食、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和优势出口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加快制定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相配套的检测方法、检验规程,促进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五是推行农药登记网上审批。将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强化审批过程的全程监管,积极推行阳光审批,提高审批的质量和效率。

  六是积极推进《农药管理条例》修订。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调研、专题研究、力争尽早颁布实施,建立健全农药管理制度。


  北京将建50支生物灾害应急队

  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植保站透露,该市将通过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的模式,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带动以绿色防控为主的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的专业化防控和应急处置。

  去年该市启动了田园清洁循环工程,将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列为重要内容,还出台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管理办法》,规定专防队建设均应达到有执照、有固定场所、有服务队伍、有兼职植保员、有技术规程、有服务档案“六有”标准,各专防队建设可利用专业化农机服务体或专业合作社、乡镇科技服务组织、种植大户进行组建,并分别享受50万元的政府财政补贴。专防队可采用股份制、集体、个体、加盟等方式运作,可针对病虫害进行订单式服务,负责在项目区及辐射推广区开展病虫害监测及植保技术指导。

  如今,该市已组建起7支专业化防治队,通过政府财政补贴购置植保器械461台,还配备相应的田间监测设备与数据采集设备,已开始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发挥作用。截至目前,这7支专防队累计完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应急处置6.8万亩。至2012年,该市将累计扶持、建设多种形式的专防队50支,可基本满足全市主要农作物种植区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应急处置需求。


  卫生部、农业部发布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本报讯 日前,卫生部、农业部组织制定了《食品中百菌清等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5193-2010),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0年7月29日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该标准自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包含百菌清、丁硫克百威、毒死蜱等12种农药在苹果、番茄、小麦等农产品中的16个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实施,对规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发挥重要技术保障作用。


     欧美对农药助剂监管日益严格

  本报讯 当下,欧美发达国家对农药助剂的使用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管理措施。据了解,欧盟的有关法规明确规定,严格禁止将壬基酚及其聚氧乙烯醚衍生物作为助剂添加至工业产品及农药制剂产品中;在家庭洗涤用品、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纸浆及纸制品、农药制剂及农用化学品、工业清洗用品等产品的配方中,壬基酚及其聚氧乙烯醚衍生物的含量必须低于0.1%。

  美国EPA此前发布清单,将农药助剂分为4类进行管理。其中,Ⅰ类助剂属已经证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存在危害的助剂,涉及苯胺、石棉纤维、氯仿、苯酚等42种化合物,目前已不允许继续使用;Ⅱ类助剂具有潜在毒性或是有资料表明具有毒性的物质,涉及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乙腈等65种化合物,大部分需要由该国认定的毒理机构进行检测;Ⅲ类助剂属于未知毒性的近1100种化合物,正在对其进行毒理学和生态学资料评估;Ⅳ类助剂属于毒性很小或几乎无毒的助剂,涉及160种化合物,在应用方面面临的限制较少。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