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过后谨防水稻心腐病
水稻心腐病即细菌性褐条病,因水稻感病后烂心而得名,由于早稻和中稻生长季节常遇规律性的暴雨,稻苗受淹和遭洪涝侵袭后,易诱发心腐病局部大流行而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并造成减产。下面介绍这一病害的主要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主要症状:水稻心腐病病原为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在叶片和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病菌侵害未展开叶片引起心腐,严重时有恶臭味。成株期叶片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呈黄白色水渍状,后沿叶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色至深褐色长条斑,感病组织变脆易折断,后全叶卷叶枯死。叶鞘染病,呈不规则形病斑块,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全部腐烂;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特征与螟虫危害症状相似,易被误诊为虫害),拔出时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孕穗期染病,穗早枯或有穗茎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不饱满。
发病特点:水稻心腐病为稻草或种子带菌,但其发生流行与稻苗淹水有密切关系,病菌需借助水流或暴风雨传播蔓延,从受灾稻苗伤口侵入。因此,凡低洼受淹,或连日暴雨遭受洪涝侵袭的禾苗极易感病。一般稻苗受淹后3-8天开始表现发病症状。淹漫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发病愈重。此外,高温、高湿和阴雨天气均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长势嫩绿的禾苗和矮秆水稻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对心腐病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方法是:①科学排灌,一方面要做好防范洪灾的预案,避免洪水淹没稻田。另一方面要合理灌溉,切忌串灌和深水灌溉。②做好稻种的消毒,催芽前严格用强氯精300-600倍液浸种,一般6-8小时。也可用l%石灰水,或温汤(50℃温水)浸种20分钟。③销毁带菌稻草,切忌用带病稻草作覆盖物或扎秧把等,发阻断病菌直接侵染秧苗途径。④实施保健栽培,重点是搞好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平衡和生育阶段氮磷钾“三要素”供给,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加强洪灾的应急处置,水稻一旦遭受洪水淹渍,首先应立即排水,并撒施石灰、草木灰等预防病害的发生;对发病丘块,要迅速采取落水搁田,重施石灰等方法,促进稻根再生,防控病害扩展;秧田期可用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大田期每亩用20%叶青双1000倍液加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者用2:l:150的波尔多液50-60公斤喷雾(大田用药时可加入适量速效叶面肥,如尿素公斤或磷酸二氢钾100克等);当水稻新根出现时,要抓紧时间追施一定量尿素等速效氮肥,以促进稻株尽快恢复健康生长,减轻病害损失。
(古崇)
袋装农药使用有三难
日前 ,笔者在农资市场走访时听到不少果农反映,眼下果树病虫害防治可选择的农药有多种,如灭虫剂、灭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绝大部分农药都是液体瓶装,而唯独杀菌的农药大都是粉剂,用塑料袋包装。而这种包装至少给使用带来三方面的困难。
首先是开口难。塑料包装材料大多非常结实,虽然可用剪刀剪开口,但农民在喷药时大都不会随身携带剪刀,而在用手撕不开的情况下,只好用牙去咬,这样做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其次是计量难。虽然在其包装上也注明配比,可往喷雾器内倒入多少正好符合比例,无法准确掌握,瓶装的由于能看到瓶里剩下多少,所以可以做到心里有数,可袋装的看不见袋里剩下多少,无法准确掌握,不是倒多了,就是倒少了,多了容易引发药害,少了又起不到防治的作用。
再次是剩余农药保管难。如今的袋装农药虽然规格很多,而一旦开口,便无法像瓶装那样完全封口,一次用不完的现象非常普遍,剩下的农药因无法封口而不易保管,一是容易撒落,让家畜家禽误食,二是容易挥发,降低农药的使用效果。
鉴于以上情况,许多农民都企盼袋装农药在包装设计上有所改进。比如设计一个开口处,并且印有明显标记,不但易开,而且易合,一次用不完,还可以留着下次用。也可推广单位包装,一袋农药正好可配一次用量,既方便,又安全。
(张改云)
合理选择农药剂型
目前农药有许多剂型,其中有些剂型名称虽然不同但用途是一样的,有些剂型虽然用途一样但使用方法不同。农户要根据作物和防治对象、施药机具和使用条件来决定选择合适的剂型。
杀虫剂的乳油效力要显著高于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同一种农药有效成分以选用乳油为好。叶面喷雾用的杀菌剂,一般以油为介质的剂型对杀菌作用的发挥并无好处,因为杀菌剂对病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渗透是溶解在叶面水膜中的杀菌剂分子,并不需要油质有机溶剂的协助,甚至反而会妨碍药剂分子的扩散渗透和内吸作用。所以宜选择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叶面喷洒用的除草剂,可以选用含有机溶剂的乳油、浓乳剂、悬乳剂等剂型,也可选用具有良好润湿和渗透作用的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剂型。施用于水田田泥或土壤中的除草剂,以颗粒剂和其他能配制毒土的剂型用得比较多。
作为乳油的替换剂型,悬浮剂的药效虽次于乳油,但显著高于可湿性粉剂。因为悬浮剂的颗粒要比可湿性粉剂细得多,悬浮剂中含有的多种助剂有利于药剂颗粒粘附在生物体表面,从而能提高药效。
(陈茂春)
夏季蔬菜须防三病害
夏季高温多雨,蔬菜很容易发生病害,轻则影响外观和食用品质,重则大幅度减产以至绝收。在夏季大致有三种病害须重点防治:
一、疫病。苗期幼苗易猝倒,成株期易造成根、茎腐烂,尤其在靠近土壤处的根茎,先为水渍状至褐斑连片,迅速变黑并由此折倒,易造成落花落果。以辣椒最为常见。防治上,一是种子处理,多用10%甲醛(福尔马林)液浸种30-60分钟后捞出冲洗干净,再进行播种。二是在每年7-8月用98%硫酸铜按每亩用1千克兑水100千克灌根。三是发病始期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25%霜灵400-600倍液喷洒植株;也可用瑞毒霉400倍液灌根或瑞毒霉600倍液喷施植株;用22%霜脲锌可湿性粉剂500-650倍液,每间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施;64%杀毒矾500倍液喷施。
二、灰霉病。该种真菌性病害对番茄、茄子、西葫芦等均可为害。主要采用50%多菌灵或多霉清进行防治,用600-8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效果非常好。
三、霜霉病。主要发生在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可用 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喷施,每间隔7天喷1次,连续喷3-4次;也可用72.2%的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喷施2-3次,每次间隔7天;也可用70%百德福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施。
(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