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农资市场上,出现了一起利用矿砂冒称磷肥的坑农事件,事后通过化验,所谓的高含量磷肥,有效磷的含量几乎为零。不仅如此,使用这种假冒农资后,西瓜长成鸡蛋大,棉花叶片卷曲焦枯,稻苗因矿毒毒害状若火烧,农民一片叫苦声。尽管各地的农业执法大队都已建立,他们活跃在农资市场,为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农资市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基层的假冒伪劣农资现象依然严重,归根结底还是农村消费环境太差所造成的。
首先,流通体制建设相对落后。过去,农资由供销社和农业“三站”担当主渠道经营,随着市场的放开,一个县的供应网点,由过去的一百多家,扩展到现在的几百家甚至近千家,既给执法增加了难度,又为假冒伪劣农资以可乘之机。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调控机制不健全,监管松散、信息不畅等因素很容易让假冒伪劣产品钻了空子。
其次,农资经营单位小、散、乱问题突出。多年来,基层农资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形不成规模,基本上处于有点无网的状况。同时,管理不规范,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现象依然存在。因此,一些经销商为了牟取个人利润,往往容易经营质量差、价格低的伪劣农资。
再次,流通方式亟待改变。在农村中大量存在的是集市贸易、代销点等农资贸易方式,虽然各地每各地都在尝试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方式,以期构建新型的农村市场流通方式,但在现实情况下,暂时还不能在现代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资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才是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的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