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产业共融共生
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 曾 峰
中国农资传媒作为中国农资产业的媒体先锋,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为行业提供卓有成效的信息支撑、知识支撑和智慧支撑。从1998年创办《农资专刊》,到今年全力构建以“中国农资”为品牌核心的中国农资传媒产业链,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
作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与广大农民之间对话的桥梁,新闻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磷复肥产业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近年来,中国农资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产业巨变,作为专业媒体,也要在变中求赢,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自身结构调整过程中,整个农资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农资传媒将紧跟农资产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旗下《中国农资》周报、《中国农资》月刊、中国农资手机报、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等系列传媒产品的宣传优势,与行业、与企业共舞,携手推动中国农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低温转换”法改写磷复肥历史
山东红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李继进
最近几年,国内磷肥、硫酸行业的发展比较快,磷复肥行业对中国农业的贡献也是特别巨大的。不少人提出要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不施用化肥农药,我觉得这是不太现实的。
上世纪90年代,我和王廷艾先生发明的低温转化法生产硫酸钾复合肥技术,由于工艺流程简单合理、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被业内称为是硫基复合肥的里程碑,也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和推广,使中国复合肥产业大踏步发展成为可能,也使得临沂市化工总厂得到了迅猛发展,成长为国有大型企业红日集团。
此后,更多的企业用技术挑战市场,实行引进与开发并举,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复混肥行业从此开始向专业化、多元化、药肥化、长效化进军,在团粒型的基础上,向掺混型、料浆型、液体型、包膜(衣)型肥料方向发展。
重复建设意味着资源浪费
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廖慧
被协会授予了突出贡献奖,个人感觉这是鼓励也是压力。我进入磷肥行业十六年,真切地见证了磷肥产业最近十年的快速发展。
目前湖北、云南、贵州等省份都在快速上产能,我认为行业里的所有企业都要理性面对这个局面。新上产能有没有竞争优势,生产技术、能耗控制等环节是不是更加先进,这些问题都要周密思考。不然,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就意味着是在浪费资源,浪费发展机会。
未来磷肥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就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链延伸,走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之路。开磷集团也正在利用集团已形成的磷煤化工产业平台和资源优势,以“有机无机,湿热并举”的工艺技术路线,加速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另外,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种类众多、附加值高的磷、煤、氟、氯碱、硅精细化工产品体系,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产业发展需做到四个“坚持”
湖北宜化集团副总经理 张新亚
磷肥工业协会成立20年来,中国磷复肥发展迅猛。由小磷肥变成大磷肥,由低浓度变成高浓度,目前,中国磷复肥无论是行业规模、产品质量、生产技术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已是磷肥大国,要成为磷肥强国需要生产企业长期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环保低碳,坚持节能减排,坚持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新型肥料,实现错位竞争
烟台众德集团董事长 王其选
非常高兴能获得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感谢协会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感谢协会一直以来对众德集团的支持和帮助。
烟台众德作为一家既有传统复合肥料又有BB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的公司,面对肥料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已经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由于在复合肥市场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企业发展的重点就在复混肥和新型肥料上,比如全力开发具有多功能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等产品,与传统肥料形成互补。
另外,众德又创新提出了为农民提供“套餐管理技术方案”,企业不仅提供化肥、农药、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建议,而且还提供农产品的渠道销售消息,努力为农民达成高产、优质、节支、增收的目标。
开拓新型肥料市场,实现错位竞争,是烟台众德集团的独特发展之路,这也使得众德在市场中有着相当的竞争力。
技术更新推动行业升级换代
厦门厦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金龙
企业得到发展的深厚背景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年行业的发展从小到大,从落后到不断进行技术提升,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在政策的引导和业界同仁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磷肥及硫酸行业技术水平的差距与国际先进水平在迅速缩小。一直以来,厦化实业一直在进行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在不断调整,现在把重点放在硫酸方面,主要是硫酸的余热回收和综合利用,目前高温和中温均已经利用,目前正在进行低温的技术改造。技术的不断更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还比较低迷,主要原因一是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关键的因素还是产能过剩造成。市场的容量有限,如果市场的通道没有打开,就只能在内部相互竞争。这种艰难的境况,将会带来新一轮行业的整合和淘汰,一些规模比较小的远离资源优势的、装备较落后的企业将面临洗牌的危机。从长久来看,这种整合必然带来技术的更新和企业规模向有资源的区域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