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淡储制度:在完善中前进

本报记者 刘学胜 赵光辉

      从居功至伟到因亏损而引来争议,淡储制度真的走到了十字路口吗?淡储制度究竟是权益之计,还是深植于中国农业和化肥行业需要的常青之树?

 

  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化肥商业淡季储备制度,到2010年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它在稳定市场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今年承储企业普遍出现淡储亏损,加之行业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因素,人们开始心存疑问:六年来,化肥行业从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淡储制度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淡储亏损是不是说明淡储制度上出现了问题?

  本报通过深入采访,勾勒出了一幅淡储制度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路线图”。

 

  A:淡储亏损反映了当前行业的严峻形势

  今年的承储企业普遍遇到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市场与责任、制度与亏损之间倍感压力、备受煎熬。

  月初,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就把这个现实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交会议讨论。会上,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永埔介绍,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今年承储了60多万吨国家级和省级化肥商业储备。由于今年东北遭遇了倒春寒,化肥销售时期推迟,企业的相关财务费用增加,加上化肥严重供大于求、价格一路下跌,倍丰农资集团仅淡储一项就背上了七八千万元的亏损。

  今年从整体来看,几乎所有的化肥淡储企业都出现承储亏损。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调查显示,今年春耕异常,占承储量一半的尿素价格一路下滑,企业价差损失非常大,存储量越大,损失也越大,很多承储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淡储期间,尿素的采购价格为1736元/吨,销售价格平均为1748元/吨,再加上6个月左右的承储费用,每吨亏损约在100元左右,800万吨淡储中已销尿素的亏损额达6亿多元,余下的已价格倒挂,潜亏12亿元。二铵和复合肥也同样如此,都存在着淡储肥购销价格倒挂现象。据初步估算,淡储企业的整体亏损总额可能超过20亿元。

  业内人士称,这些严重情况正反映了当前化肥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它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农业用肥需求萎缩、价格下跌、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紧密关联,今年南北方的灾害天气更使这种困境雪上加霜。

  对此,相关人士称,要把金融危机背景下、异常天气时淡储遇到的问题与这项政策本身区别来看。政策的延续性非常重要,只有长期延续下去,才能避免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当汽车遇到颠簸出现问题时,我们是弃车步行,还是把车维修保养好、小心前行?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一位参与会企业代表的比喻或许比较准确说出了淡储亏损与淡储制度的关系。

 

  B:淡储是收益和责任的对等

  过去,曾有人质疑淡储政策造成了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然而,2010年风云突变的市场形势却告诉人们,淡储政策不仅可以为承储的企业带来6个月的贴息贷款,也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顾国新说,商业淡储制度有一个“商”字在前面,它就有市场风险在里面;但更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在2005年《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补充规定》淡储考核指标中规定:在《淡季商业储备化肥管理办法》考核指标基础上,增加一项淡储库存考核指标,即:在淡储期的后2个月中至少有一个月的月末淡储化肥库存量要高于淡储任务量。可以看出来,承储企业要想获得国家的利息补贴,就需要在化肥旺季到来之前储备相应的化肥在指定仓库里面,如果承储企业因为市场风险而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多年来在国家化肥淡储中一直拔得头筹的中国农资集团,将淡储的风险和企业的责任看得都很清楚。中国农资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李宪宾说:淡储制度的推出就是要消除农民用肥的隐忧,所谓养兵与用兵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这个责任我们不担谁担?

 

  C:产能过剩时期还需不需要淡储?

  从2004年开始实施化肥商业淡季储备以来,不管是淡储规模还是承储企业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从2004年底的615万吨增加到今年的1600万吨,承储企业从最初的20余家扩大到90余家,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区。

  淡储制度出台时,中国化肥行业还处在供不应求的时代。如今,中国化肥行业在这六年中实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进入了“过剩”状况。有人提出,既然是市场经济,产能处于过剩时期,企业又是逐利的,所以不用国家商业淡储,自然有企业进行储备。那么,淡储制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是业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疑问。

  一位曾经在淡储小组工作过的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这样的看法显然只看到了现在,而没有看到将来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他说,目前的过剩只能被称为阶段性的过剩,不管是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是随着国家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的加大,化肥行业的供需终将回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他告诉记者,国家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决心还是很大的,以后对于企业的节能和环保指标要求会逐渐提高,尤其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会长期维持下去;而我国化肥生产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生产企业比较多,生产能力参差不齐,这样大批落后产能因此会退出市场,国内的供需会逐渐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将成为常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淡储的作用在于维持化肥行业长期的稳定发展,以防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安全毕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所以,化肥淡季储备始终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没有企业承担淡储任务,即使在产能过剩的时期,也有可能存在供应不足的现象。”化肥企业界一位人士分析道:在农资行业,买涨不买跌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对后市的预测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造成经销商备货积极性下降的现象,而用肥旺季往往时间非常短,如果没有淡储企业提前进行储备,很容易出现区域化肥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化肥价格上涨,损害农民的利益。

  一位业界分析人士说得更加透彻:从市场经济的监管角度看,在国家放开化肥价格直接管制之后,淡储就成了最为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的,是一种进步的制度。此外,从中国化肥资源和产业布局固有的特点看,我国化肥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大多数分布在西南、西北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用肥大省又分布在华东、华北、中南地区;加之,国内铁路运输紧张,只能满足国内货物运输的45%左右。所以要想满足淡季市场供应,实现化肥常年生产与农业季节供应的有效对接,必须提前做好储备。这也是中国化肥淡储产生的“国情”。

  在2009年9月召开的淡储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对淡储的功能做了很好的总结:一是衔接了化肥产销,缓解了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二是增强了调控能力,成为政府稳定化肥市场和价格的重要手段;三是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培育了一批稳定成熟的经营企业;四是促进了工商联营,支持了化肥生产企业发展;五是促进了改革深化,为放开化肥价格和经营创造了条件。

  国家发改委一名官员说:正是植根于中国农业的需要和化肥行业的特点,化肥商业淡储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需要面前,淡储制度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目前行业产能暂时处于过剩时期,虽然保证供应的作用相对淡化了一些,但在扶持大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的体现了出来。比较明显的就是最近两年,由于生产企业也参与到了化肥淡储当中,销售压力比较大时,对这些参与淡储的生产企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缓解了库存压力。因此,无论是从农资行业的角度,还是从农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化肥淡储制度仍是一项好制度,还远没有到“淡出”的时候。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