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6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珍藏的图景

元 梅

      沉重的石灰块压得小板车吱吱作响,车轮在妇孺的牵引下,慢慢向前滚动,妇人双手驾着车把,右肩跨着背带,满脸红霞;小男孩拽着绳索使劲拉,仿佛是纤夫,更像一匹小马驹。妇人和男孩气喘吁吁,奋力向前。

  时光定格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阳春三月的一天晌午,阳光明媚,在皖东一个县城的公路上,呈现的是一幅妇孺拉车的辛酸画面。

  图景中的妇人是母亲,男孩就是我。那时,母亲三十几岁,我只有十一二岁。那个年代,入不敷出是许多家庭都面临着的生活困惑。为了能吃饱点、穿暖点,于是每个家庭都想方设法种点菜、拾点粮食,孩子们到河里捞点小鱼小虾,便成了减轻家庭负担的活计。那年,县里要上马化肥厂,基建需要大量石灰,消息传到我们那里,愿意送石灰的每吨付酬2元,即送即收,丈量验方,月底结账。许多人不愿意揽这活,觉得力不从心,或吃不下这苦。最后只有母亲和我一个同学的母亲站了出来,尝试尝试,无疑是想以此换来收入补贴家中。

  石灰从南门砖瓦厂拉到东门化肥厂足有四五公里。小板车加箱框每车足有一千多斤,别说妇孺,就是壮汉子也难以前行。就这样,我和母亲,起早贪黑,风里雨里,不知流了多少汗、滑了多少跤,前后一个多月拉石灰50多吨。当领到100多元血汗钱时,我和母亲好不兴奋。母亲为了犒赏我,给我做了一条的确良料质的裤子,那也是我有生第一次穿上的确良,让我的同学们羡慕不已。我平生没有像那个月吃了好几回肉,满嘴流油,满口余香,至今难以忘却。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一晃四十载过去,当年英姿飒爽的母亲已进入古稀之年,然而,母亲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都影响着我,做人做事以她为楷模,始终认为母亲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倘若母亲能赶上今日的好时光,她一定是“三八红旗手”或“巾帼英雄”什么的,然而那个年代她未能享受这份殊荣。当年的小男孩如今已是斑白的老夫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当以奋发有为向未来。当年的小板车早已无踪无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货车,拉得又快又多。当年狭窄的砂石路如今已变成宽阔的沥青路面。

  今春的一天,当我再次走到那里,伫立那里,凝视那里,眼前被高耸的楼房、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头攒动的闹市所取代,再也看不到妇孺拉车情景,那个倥偬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然而,那种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乐观进取、憧憬未来的拉车精神和拉车图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为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