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推动化肥产业技术升级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本报记者 张 琴 郑 敏

  5月15日,在山东科技周开幕式上,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左二)和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右三)向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山东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中)授牌。

     缓控释肥以其节能环保、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增产增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优势,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环保肥料”,代表着化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承载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开发与推广的使命,而且还将带动我国肥料产业技术升级,提升我国化肥工业的整体创新水平。

  A: 发挥鲶鱼效应:突破缓控释肥行业发展瓶颈

  近年来,缓控释肥这一新型肥料在我国发展迅速,在传统化肥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缓控释肥给化肥行业增添了不少市场信心。然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缓控释肥产业虽然已经研发出一批具有较大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研发不平衡,总体研究进展缓慢。二是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实际需求脱节,大多研究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迫切需要一支拥有较强的产业工程研发和技术推广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搭建一个适应发展形势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的健康发展,并提升我国在新型肥料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而对于任何单一科研机构和企业来说,这些都是难以独立完成的。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我国肥料行业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它将承载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开发与推广的使命。该中心建成后,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心”软、硬件平台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链条衔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交流机制,同时发挥在行业的鲶鱼效应,以中心为依托,激活行业资源,加快集群内企业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同研发缓控释肥共性关键技术,以产业的整合带动缓控释肥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缓控释肥研究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B:产生蝴蝶效应:带动化肥产业技术升级

  “我国化肥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面积施用量在世界上都是首位的,但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都浪费流失掉了。如果我们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50%左右,一可以节约成本,二不污染环境,同时还提高粮食产量。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这是肥料科技的进步”。袁隆平在谈及缓控释肥的重要性时如是说。可见,缓控释肥是肥料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一个进步,因而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对加快我国化肥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化肥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然而在化肥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如我国化肥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能过剩、施肥过量、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和实验数据表明,我国氮肥生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5%,每年氮肥在生产及施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如能革新化肥产业,到2020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亿吨,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的12%。缓控释肥作为一种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10%-30%。以2009年我国氮肥消费量2800万吨(折纯)为例,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0%计算,施用缓控释肥可减少氮肥用量约560万吨,相当于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65亿度电。同时可减少氧化亚氮排放约6万吨(折合二氧化碳排放约0.2亿吨)。

  此次国家将缓控释肥产业发展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组建中心,正是基于缓控释肥在农业增产增效、节能环保和行业技术中的优势。通过缓控释肥的研发,将产生蝴蝶效应,以带动我国肥料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如通过加快缓控释肥成熟技术、配套装备的研发对我国复合肥企业以及上游氮肥企业的推广辐射,加大作物专用肥、缓控释BB肥等的生产和推广应用,这些都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化肥工业的整体创新水平。

  新闻链接: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山东金正大集团

  作为我国缓控释肥生产龙头企业和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金正大集团长期致力于缓控释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建立起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现具备年产60万吨缓控释肥工业化生产线。该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注重科技创新,依靠产学研联合,逐步完善了自主创新体系,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公司先后与国内30多家科研院所、国外6所大学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承担了20多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77项。先后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并与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20个省市土肥站、12个省农科院合作,进行了水稻、玉米、小麦、果树、蔬菜、花卉等30多种作物的缓控释肥试验、示范与推广,面积达2200万亩。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