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是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措施,它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要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效果,在技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秸秆还田的时期。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作物需肥规律,秸秆腐熟情况及田间管理等情况综合考虑。一般在作物收获后立即翻填入土,以避免水分损失而导致不易腐烂,如当水稻、油菜等前作收获后应及时翻压,以在后茬种植前10-40天为好,在翻压时,旱地土壤的水分含量掌握在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若水分超过150%,会导致通气不良,秸秆氮矿化后易引起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氮素。
秸秆还田的数量。还田数量过多会影响田间操作,甚至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生长,过少则保墒、改土培肥效果不佳。一般翻压埋田秸秆亩用量以800-1500公斤为宜,用秸秆覆盖亩用量以500-1000公斤为宜。在薄地、化肥不足,秸秆还田离播期又较近时,用量不宜过多;而在肥地、化肥较多,距播期较远时,则可加大用量或全田翻埋。
翻埋方法。还田秸秆最好用圆盘耙切碎而后翻埋,翻埋后如土壤墒情不足,应适当灌水,在临近播种时要适当镇压,促其腐烂分解,最好是趁鲜趁湿铡碎还田。
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秸秆腐熟的重要因素,应结合还田数量和土壤性质及时浇水,排水,促进秸秆腐熟和养分的释放,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作用。
配合施用氮磷肥。秸秆直接还田时,作物与微生物争夺速效养分,特别是容易发生争氮现象,可以通过补充化肥来解决。通常作物秸秆的碳氮比约为80:1-100:1,为此,应适当增施化学氮肥,对缺磷土壤则应补充磷肥,如以玉米秸秆等还田时,每亩应施碳铵15-20公斤和过磷酸钙35-40公斤。
另外,还田秸秆在土壤分解过程中,会产生甲酸、乙酸、丁酸等许多有机酸,对水稻等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有直接影响,如在种植前间隔适当时间施入,或施在透水较好的干田,又在秋季翻埋入土的,这些有害物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排除。在酸性土壤中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宜施入适量石灰,以加速秸秆腐解,并能中和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由于秸秆未经高温,发酵直接还田很容易导致病虫害蔓延,因此,对有病虫的秸秆应及时清除深埋或制成堆肥、沼气肥再施用,不宜直接还田。
(曹涤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