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农民,为了一切农民,为了农民一切”——三排醒目的标语在神农集团会议室的墙体上赫然有力,道出了黑龙江省神农农业科技集团“扎根农村、服务于农”的工作主旨。历经九年寒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营销网络覆盖黑龙江全省,依托四大管理中心、九家子公司,业务涵盖农资及农产品的研发、生产、深加工、销售、农化服务、培训、物流、仓储、信用担保等的完整产业链条。
迄今为止,神农在服务方面已经投入超过5000万元。我们不仅舍得投入,而且我们的服务绝不流于表面,不做形象工程,因为只有服务了他人,才能服务自己。
——神农集团董事长王彦飞
远事从近事做起—— 从25辆农化车开始
2002年,神农集团在成立之初购置了25辆农化服务车,率先在黑龙江省内为农民免费进行测土配方服务,在没有任何资金扶持的情况下持续至今,掌握了黑龙江省内所有的土壤数据,并专设数据库。据神农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王惠文介绍,神农集团的测土配方服务是省内开展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测土工程,在集团董事长助理刘兴久教授的带领下,配合专业的技术人员,针对土壤现状配置适合各地需求的肥料,为农民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根据实测土壤养分含量,按需配比,缺啥补啥,增加肥料利用率10%以上,降低了农业成本,减少肥料费用支出5元/亩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平均增产在10%以上,亩增收20-30元。
从测土工作开始,集团就形成三大服务板块,即产前服务板块、产中服务板块和产后服务板块。产前业务板块是以黑龙江神农农业生产资料连锁有限公司为主,黑龙江神农神宇肥业有限公司为辅,集农资生产、经营为一体。该板块是神农集团农业化的产前形象代表,是集团的主体产业。产中服务板块是以黑龙江省神农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所的研发为主,辅之以神农农民技术学校培训、农化服务(试验示范)、检测检验等内容,使其形成体系优势,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产品质量,诚信经营,用服务去管理,确保集团长期稳定发展。产后服务板块是以黑龙江省神农邨米业有限公司为主,发挥黑龙江省水产有限公司的特色经营优势,把哈尔滨神农社区连锁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作为保障,开拓全国市场,该板块作为集团展现多元化经营实力的窗口,实现集团农业产业化的服务目标。
大事从小事做起——对农民的特殊情节
神农集团董事长王彦飞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情节,从公司成立之日起,他就游走田间地头,静下心“沉”在基层,了解农民之需。他说,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最容易受伤,要真正为农服务就要踏踏实实的干事,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只有得到农民的信任,企业才能长足、稳定的发展。集团要将目光看长远,头一年看到后三年,前三年要想到后三年,从策略性发展到战略性,充分发挥预见性和前瞻性,始终坚持“有情、有义、有利,同心、同行、同赢”的经营理念。
神农集团是黑龙江省也是全国农资流通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农资生产、流通为一体的产业链,经营形式做到多种多样,特许经营、直营、连锁直供将基层网络覆盖全省100%,乡镇覆盖率达到80%,实现与上游资源企业对接,根据测土之后的科学配方,研发出更加科学更加适宜当地土地的肥料。王惠文说,很多农民都提着我们的袋子去买肥,指名就要我们的品牌,因为我们的肥料效果最明显。从纯经营化肥到生产经营化肥,再到现在与资源型企业合作,神农集团拉长农业产业链,除了产前和产中服务,神农集团拥有自己的大米加工厂、粘玉米种植生产加工基地,以后还要搞农业观光旅游。但王惠文表示无论神农集团怎么发展,如何改革,神农产前、产中、产后的三大板块循环不会改变。
在高品质的肥料和健全网络覆盖下,神农集团还将服务做到与农民面对面,同时由专门的农化服务公司进行追踪服务。神农集团旗下的黑龙江神农农民技术学校于2007年成立,聘请省内外知名的教授、土壤农化专家、经验丰富的农技推广人员为员工、经销商、农民传授先进的、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搭建了员工、经销商、农民共享的文化资源平台,每年按计划免费培训神农示范户。同时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阳光工程”培训,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几年间先后培训农民近万人。
农化服务谈其简单,但真正做实谈何容易,一个企业不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持久的恒心是很难实现的。作为集团农化服务业务的领军人,王惠文说,神农集团的农化服务做得实实在在,在专业公司没成立前,我们成立部门来服务,从肥料的科学使用、田间整理、苗期服务、免费测土,到丰产后的测产工作,不但教会农民怎样科学种田,还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可以说集团的农化服务做的很扎实,我们的口号是:真诚服务农民面对面。
在神农的农化服务中,《神农资讯》是其一大亮点,它是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发行的农业农化常识信息月刊,是神农集团向农民传达信息的窗口,成为集团、经销商和农民沟通的纽带,其中最多一期印刷发行10万册。王彦飞说,我们就是要及时发布农业信息,让农民减少在种植期间出现的盲目性。除此之外,神农集团还开设了专家服务电话,由神农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土壤农化专家刘兴久教授带队为农民传道授业解惑,各个区域的销售员电话都印制在包装袋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这种方式进行咨询,只要用了神农的产品,都能找到相应的热线电话,由于神农的所有业务人员均为农大毕业,不管什么问题,工作人员能够立刻解答,如果有需要还能实地调查,哪怕不是神农卖出的产品,凡是涉及到农业种植的问题,集团的工作人员也全程帮助到底。正是这样细心周全的服务,塑造了神农集团的良好形象,以至于农民自发形成全村都买神农产品的“神农村”。
王彦飞掷地有声地说,服务,我们舍得投入,到现在我们已经在农化方面投入不止5000万元,而且我们绝不流于表面,不做形象工程,因为服务了他人,才能服务自己。
虚事从实事做起——在与时俱进中创新
当前国内化肥市场从各个层面都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在流通领域,经营渠道的放开寓意着全国农资市场将要进行新一轮的洗礼和改革;从产品结构上,尿素、二铵这样的单质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产品都在向节本增效、减少污染、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主题更新换代。王彦飞说,集团下一步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也要相应改革,这是今后经营权放开后必须面对的。集团与上游的工厂保持一种捆绑模式,形成资源、工厂、渠道一体化,这绝不是一种博弈关系。从服务上讲,我们当时只有一张办公桌,但是一口气买了25辆农化车,成立公司目标就是测土配方,全国我们是第一个开展的,现在无论走到黑龙江哪个地区,我们都有测土配方数据,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在王彦飞的眼中,集团的发展必须要创新,当然还有维持企业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他认为真正的企业文化,核心问题是看企业能不能走远,现在已经走了多远。神农集团已经走了九年,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凝聚着团队的力量,要靠精神和物质同时维持,这就要求集团的分配原则合理、到位。他说,在分配体系上,我们想到第一是客户,第二是员工,最后才是股东。有很多企业都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我觉得这违背了一个价值观念,没有客户产品卖不出去,没有员工等于无人则止,企业的“企”字就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止”,毕竟是员工多,股东少,不能到最后员工获得的比股东还少,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分配原则是保障客户和员工,最后才是股东。我们从高层、管理的角度用心去服务,公司里没人愿意当官没人愿意坐办公室,因为在薪酬体系上我们实现四次分配,一次是底薪,二次是绩效考核,三次是奖金,四次是特殊奖金,一次分配不平衡后可以二次分配,这是我们遵循的一个原则。员工精神愉快都愿意上班,我们的员工六小时工作时间,但是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我们的员工都主动来公司加班,工作态度激情澎湃。同时,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都认真解读,而且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刚好吻合文件中的精神,证明我们做的事情没有错,真正以农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