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深入格尔木的探访
——访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兴富
本报记者 吴江

    有人说“青海盐湖”的兴起是天命,那么“天命”之后的“气运又是什么?”“盐湖”的回答是技术创新。诞生在“超英赶美”年代的盐湖集团,经过几代人的积淀、历炼,无论发展频率、实施步骤如何调整,技术创新的主旋律始终未变。正是技术的纯熟精湛,促动盐湖集团由绿芽演变为一棵参天大树,并根深叶茂、基业长青。

 

  中国钾肥产能,由当初的零,演变到占据国内市场的1/3以上,品质逐步提高。今天,盐湖集团的装备水平更有了大幅度提升。

  “以钾为主、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是以技术是否成熟、市场是否接纳为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盐湖的发展并没有“跑题”!只是多元化了。

  ——王兴富

 

  玉树地震让更多人领略了高原气候的寒冷多变,体会了高原地区生存环境的艰苦。我们不难想象,当“盐湖人”在格尔木落下第一锤,很多来自内地的“盐湖人”同样承受着低压、缺氧和自身血管的充胀,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一次次用自己的双手,刷新人类创业史上的记录。从最早的肩挑斧凿,到今天游弋在盐湖中的水采船,从最早居住的帐篷、土坯房,到今天的楼房林立,无不承载着开拓者的激扬与奋进。而今,“盐湖人”融入绿色理念和创新智慧,又开始了永不停歇的再一次创业。

  盐湖“力挺”钾肥主线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战国时期的荀子曾这样劝导世人“善假于物”的好处,“青海盐湖”也深谙此道。毫无疑问,“青海盐湖”及“盐湖钾肥”的合并,不是割袍断义式的举动,而是两强联合后的蓄势待发。

  走近格尔木,记者与玉树地震不期而遇。其实,盐湖钾肥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盐湖集团,在农资界乃至资本市场不啻也是一次不小的震动。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兴富这样解读盐湖战略:“今后,盐湖集团的新项目将始终围绕盐湖发展,氯化钾依然是主业。”

  “盐湖”战略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断。目前,盐湖集团的钾肥产能达200多万吨,在国内排在第一位。除了钾肥之外,盐湖集团还可以用氯化钾加工硝酸钾、碳酸钾、氢氧化钾。同时,盐湖还有很多氯化镁、氯化钠、氯化锂等等资源,这些资源都在钾肥生产过程中派生出来,只是原来作为后续废物排放掉。盐湖集团这条路能否走通,“关键是我们的生产成本能不能比得过下游企业。比不过就是包袱,比得过就是利润的新增长点,就可以延长资源链条,沿着综合利用的路子往下走。”

  如今,盐湖集团在这些产品上不仅有资源优势,还具备加工成本优势,打造镁基地、盐基地顺理成章、切实可行。此外,在钾肥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再加上盐湖的煤炭资源,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王兴富强调说,虽然盐湖集团将产业链细化了、延伸了,但是中心没变。他风趣地比喻道:“盐湖的发展并没有‘跑题’!只是多元化了。”换言之,未来盐湖集团的优势将不仅仅聚集在钾肥,而在于包括其他资源的综合整体优势。

  盐湖集团的战略调整,恰是出于对“盐湖”难以割舍的热爱。察尔汗盐湖除了钾,还蕴藏着钠、镁、锂、硼、溴、碘、铯、铷等多种宝贵资源,如果对盐湖的资源拥而不采、弃置不用,就是对盐湖的亵渎。“盐湖集团将由单纯开发钾资源,向综合开发镁、钠、锂等盐湖资源转变,建设我国最大的镁工业基地。由开发盐湖资源,向综合利用天然气源转变,实现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的结合,打造氯碱化工新的产业平台,从而实现由盐到碱,由无机向有机的跨越。”这是盐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安平绥为盐湖集团未来描绘的清晰脉络。盐湖集团正通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发展以钾肥为主的优势产业,这不仅使盐湖集团钾肥主板业务稳固了,更使其在钾盐行业中的话语权获得提升。

  “盐湖”知“天命”

  如果说“青海盐湖”的兴起是天命,那么这种“天命”是“盐湖人”对技术创新、传承不断的一大注解。“天命”的降临,源于“盐湖人”对技术推进的热忱,也是“盐湖人”对勤劳坚韧、自强不息的又一诠释。

  人们在关注盐湖集团的资源性与成长性时不难发现,盐湖集团发展的动力来自对自主创新技术的不懈追求。以总经理李小松为首、努力创新的盐湖集团,经过近50年发展,从自主开发的“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到国家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项目之一的年产100万吨氯化钾项目,再到规划察尔汗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始终将技术创新置于盐湖发展的首位。

  其实早在1978年,盐湖集团就已经确立“以钾为主、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但是,直到2000年才逐步具备整体条件。正如王兴富说的那样:“这是以技术是否成熟、市场是否接纳为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中国钾肥产能,由当初的零,演变到占据国内市场的1/3以上,品质逐步提高。今天,盐湖集团的装备水平更有了大幅度提升。”“目前,新项目的装备多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设备择优而来,还有很多自主创新技术,比如盐湖集团利用天然气裂解制乙炔生产合成氨装置。利用这套装置,尾气至少可以配套一个19万吨合成氨、33万吨尿素,可以多生产10万吨甲醇。”工艺流程从设备投资、操作管理、运行成本、节能降耗等方面效果明显,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记得盐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盐湖钾肥董事长郑长山曾经说过:“回顾盐湖集团的发展历程,确实是艰辛和成功并存。”创业之初,生产工艺技术的局限性,没有让“盐湖人”有丝毫的懈怠,相反,是技术创新始终延续着盐湖创业之初的激昂和热情。因为他们清楚,技术是企业发展之源、立身之本。如今,“盐湖人”的“盐化创想”已经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主题,大规模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盐湖资源,形成钾盐、钠盐、镁盐、氯碱等多产品产业群,无疑给创新为先的“盐湖人”蓄足了发展动力。

  寻找钾肥“平衡点”

  今年,旱灾、水灾以及持续低温天气,对于中国当前的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恶劣天气使本来应该进入土壤的肥料,依然停留在销售环节。王兴富认为,中国土壤缺钾是业界共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粮食作物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这个时期更应该适当引导农民使用钾肥。如果农民只看短期利益,必然导致钾肥消费陷入一种不健康的恶性循环。

  “中国钾肥真正需求应该在1000万吨,如果每年保持在600到700万吨左右,就表明减缓了钾肥的使用,预示着国家粮食受到威胁。”王兴富分析认为,中国钾资源稀缺、钾肥不能自给自足,导致中国整体钾肥企业缺乏定价权,高价格成为一种不可控因素,高价位必然影响农民的选择和购买。“特别是国产钾肥产能比重较小,中国依然缺乏主导权和话语权。”王兴富进一步阐释说:“中国用氮肥、磷肥一样的价格将钾肥买进来,可能性几乎为零。作为民族工业,国内、生产企业也不愿意看到钾肥价格的过快增长,因为国际供应商上涨10美元/吨,进口500万吨我们国家就需要多付出5千万美元。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还不得不付。”

  “我们别无选择,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目前,国际钾肥供应商之间的高度联合形成了高度垄断,虽然国内产能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依然相对分散。国内生产企业供应量在市场的占有率并不占绝对地位,在价格制定方面就显得尤为被动。国产钾盐的价格只能随国际市场浮动,特别是要视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两个“标杆”而动。王兴富说:“关键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农民需要在钾肥使用数量、进口与国产之间进行选择,生产企业则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间平衡价格。

  可喜的是,2009年年底,在国际市场高位之时,中国将价格调节在一个相对合理价位,这成为了业界的一大看点。随着青海盐湖集团的战略调整、实力提升,中国钾盐企业将逐渐发展壮大,我们期待中国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