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010年氮肥行业工作会暨氮肥协会四届五次会议在京召开
文/图 本报记者 张 涛

    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的2010年氮肥行业工作会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4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部委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氮肥生产、经销企业的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向大会介绍了《氮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讨论稿)、《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讨论稿)的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与会代表对两个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讲座讨论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加快氮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提高行业竞争力。

 

  现状: 单质肥比重过大结构不合理,投资建设过快且存在盲目性

  近些年,氮肥行业产能增长过快过剩、投资集中过热、高污染、高能耗这些突出的问题已经是影响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首要难题,随之导致的市场低迷更是影响着行业自身和化肥相关产业,会议上氮肥协会的相关领导认真剖析了行业生存现状。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潘德润分析说,今年中国氮肥行业生产与经营又遇到十分困难的局面,这除了有气候异常这一客观的重要原因之外,行业在发展中积累的问题集中凸现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原因。这主要包括:一、产能增长过快,投资建设存在盲目性;二、产品中单质肥比重过大,肥料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三、企业发展重视“前端”,忽视“后端”,即重生产、轻营销和农化服务工作;四、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装置规模、工艺技术急需改造提升。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孔祥琳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改建和规划建设项目的新增合成氨产能约有500万吨、新增尿素产能近1000万吨。如不加以调控,尿素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将更加严重。目前氮肥企业又主要以生产单质氮肥为主,通过结构调整,可以抑制氮肥投资过热、产品产能趋于过剩的情况继续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我国合成氨生产76.7%以煤为原料,20.5%以天然气为原料。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产品中,90%以上以无烟块煤或型煤为原料,全国氮肥生产对山西煤过度的依赖,是长期以来无烟煤价高、量紧的主要原因。 2009年全国氮肥工业消耗的天然气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15%,随着国家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推进,这些企业面临原料结构调整的压力也很大。孔祥琳认为,必须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以及有严重安全隐患的落后企业;并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合,支持氮肥生产、流通和能源生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组建企业集团,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产业格局。


  问题: 氮肥急需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竞争力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可以说是氮肥行业向新时期过渡的一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预测说,估计2012年我国合成氨产能达到6535万吨/年,尿素产能达到7437万吨/年,面对国内氮肥产业投资过热且严重过剩的局势,他明确提出了中国氮肥行业急需面对的几个问题。

  首先至少要淘汰500万吨/年的产能,才能使得行业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规模小、原料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氮肥生产装置可能在淘汰之列。

  其次,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程度,促进基础肥料进一步向资源产地转移,二次加工产品向消费区域转移。通过企业整合和重组,以及大型化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肥料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化肥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期间,氮肥企业数量应进一步减少,进一步提高大中型企业产能比重。

  第三,继续实施化肥产品结构调整:在继续完善高浓度基础化肥产品——尿素、磷铵等产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硝基肥料和多元肥料,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复混肥、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产品和专用肥料。

  第四,通过原料路线改造,提高氮肥生产竞争力:加大氮肥企业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原料煤本地化,支持采用水煤浆气化、加压粉煤气化等先进成熟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提倡利用副产焦炉气生产合成氨;同时对企业动力系统进行改造,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减低生产成本。

  第五,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水平升级。大力提高氮肥行业的工艺和装置水平,建立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使用“三位一体”市场化运作体系;加强化肥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提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肥工业。

  第六,全面提升化肥工业环保水平。氮肥生产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采用优势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对化肥生产过程排放物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

  最后,合理施用化肥产品,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肥料施用管理,充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合理施用化肥产品。推广使用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推动科学施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鼓励推广深施和灌溉施肥等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对环境影响。


  策略: 抑制氮肥投资过热,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面对国内氮肥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氮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旨在促使企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意见》提出,到2015年,氮肥企业数量减少30%,由394个(按集团统计)减少到250个,建成2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氮肥企业集团。氮肥生产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

  到2015年,采用连续加压粉煤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氨产品比例由现在的10%提高到30%以上,明显改善原料供应制约氮肥生产的局面;形成多层次、多产品的化肥、化工生产体系,多数企业成为以合成氨、尿素装置为基础的多联产企业。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孔祥琳在会议期间解读了《氮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她提出,应抑制氮肥投资过热,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首先,氮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首先在总量平衡和产业布局方面:建立并实施氮肥企业的准入条件,实现产需平衡;鼓励氮肥企业将生产装置向资源地和消费地转移,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和严重缺水地区禁止新建、扩建氮肥生产装置,实现合理布局。 

  在原料结构调整方面:鼓励天然气供应不足或有改造实力的企业,采用连续加压粉煤气化技术进行原料路线改造,促进原料本地化和多元化。通过结构调整,改造氮肥生产原料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缺对行业发展造成的压力。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一是要积极发展掺混肥料及高效复合肥、专用肥,大力开发缓释、控释等新型肥料,建立区域配肥中心,搞好农化服务;二是鼓励氮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建设以合成氨、尿素为基础的多联产化工产品项目,形成 “肥化并举”的产品格局。 

  在技术结构调整方面:一是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二是要鼓励技术创新、自主开发,继续加强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关键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

  潘德润理事长在分析了中国氮肥行业现状后,就氮肥产业如何贯彻中央加快推进经济转变方式的精神,转变行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严控产能过快增长,促进行业有序发展。第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其中包括产品的结构调整、生产原料的本地化和多元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第三,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减排改造,不断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第四,加强营销和农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氮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的主体地位。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巡视员宋和平建议作好氮肥行业的预警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及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有关负责人提出,应加强化肥生产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