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春耕说植物源农药的优缺点
目前,传统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凸现: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人畜中毒事件增加,害虫产生抗药性,天敌害虫数量骤减,生态平衡遭破坏等等。为此,许多高毒、高残留、持久性农药已被禁止使用。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这些农药被禁止使用后,如何选择替代品呢?作为生物农药中的植物源农药(原来被称为“土农药”),现在被人们所看好。
目前,已获得农药三证的品种有0.1%闹羊花素-Ⅲ乳油,0.3%、0.5%印楝素杀虫乳油,2.5%鱼藤乳油,3.5%高渗鱼藤酮乳油,0.20%、0.36%、0.60%苦参碱水剂,0.23%苦参碱乳油,1.1%苦参碱粉剂,10%烟碱乳油,27%油酸烟碱乳油,0.5%羊角田水剂,0.5%黎芦碱醇溶液,4.1%、81%乙蒜素乳油等,以及用这些植物源农药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制剂30多个。这些农药品种的登记防治对象主要集中在蔬菜、棉花上的害虫,如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及棉铃虫等。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些植物源农药的优缺点: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由于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施用后在自然界有其顺畅的降解途径,对环境污染小。2.由于植物杀虫剂杀虫成分较多、作用方式独特,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3.植物源农药一般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及天敌毒性低,开发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4.植物源农药一般为水剂,受阳光或微生物的作用后容易分解,半衰期短,残留降解快,被动物取食后富集机制差。因此,大量使用植物源农药一般不会产生药害,相应会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真正的无公害农药。5.植物源农药对作物还具有营养作用,可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因此,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人们对植物源农药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植物源农药的缺点主要有多数天然产物化合物结构复杂,不易合成或合成成本太高;活性成分易分解,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标准化;大多数植物源农药发挥药效慢,导致有些农民朋友认为所使用的农药没有效果;喷药次数多,残效期短,不易为农民接受;由于植物的分布存在地域性,在加工厂地的选择上受到的限制因素多;农药原料所需植物的采集具有季节性等。 (冯国民)
杀菌剂灌根三注意
为预防蔬菜根部病害,菜农常用杀菌剂进行灌根,效果虽然好,但在灌根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一定不能忽视。
一、已使用菌肥的棚尽量不用杀菌剂灌根防病。因为杀菌剂易把菌肥中的生物菌杀死,使菌肥失去肥效。如果作物已发生病害,则必须用杀菌剂灌根,不要再考虑菌肥中生物菌是否受伤,以免因小失大,导致病害爆发。
二、灌根后几天内棚内勿浇大水。如果灌药后立即浇大水,会使土壤中药液浓度降低,影响防效。若缺水时,可在定植沟内少量浇水,以水面到垄高1/3为宜,切忌漫过垄面。
三、发生药害及时补救。使用杀菌剂灌根后,如果出现萎蔫、黄化、停长等药害症状应及时补救。马上浇水以稀释土壤中药液浓度,并用生根剂或爱多收等促根剂喷淋灌根来解除药害、恢复植株生长。 (冯大军)
高效防治蔬菜病害要“一增二改”
生产绿色蔬菜禁止施用残毒超标的农药品种,并对土壤、空气、水分等有无害化的要求标准。但不少农民习惯于发现病害后,就不顾农药毒性大小和残毒是否超标,只要能杀虫就大量使用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防治绿色蔬菜细菌性病害应做到“一增二改”。
一增,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生产优质蔬菜的新观念。避免乱用药、多用药造成生态环境不平衡。应该创建良好的生态园艺设施,多采取栽培措施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有些蔬菜病害是因为缺素引起,而缺素又是由于肥、水、气、温、光生态环境不适应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创造适宜蔬菜生存的平衡环境,作物就会减少发病,且好管理,容易获得优质高产的产品。
二改即改变“以防为主、盲目用药”的旧观念和改变传统管理中用药勤、病害轻的观念。不论是从生物平衡、生态平衡方面看,还是从食品保健角度、现代防病治虫技术手段来说,过去传统的依靠化学农药实施“以防为主”的做法不可取。生物界没有一种植物是不受化学药害的,没有一种蔬菜是因为用药越多而越健康高产的。所以应该是不见害虫不用药,见了害虫就能够准确用药。譬如除虫应选用具有辐射连锁杀虫效果的药,如生物制剂和可使虫体钙化而失去繁殖能力的药物。其次,要认识到蔬菜的生长环境与病菌、细菌生存环境大致一样。叶面上喷洒化学农药,只是暂时的杀菌抑菌,且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叶片的保护层蜡质破坏,干扰体内抗生素合成,反而可能使得植物免疫力下降。有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喷药10小时后,细菌、真菌比用药前繁殖速度增强1000余倍,这就是用药越频、病害越难控制的原因。因此要合理、适时、适量地进行用药。 (黄富)
拾净农膜好种田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塑料薄膜,主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可残存20年以上;农膜长期覆盖的农田,土壤中的残膜量也在逐年增加(据调查,土壤中地膜残留量一般占投入量的1/3)。
这些残留的地膜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一是影响土壤透气性和水肥运转,不利于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二是农用塑料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易在土壤中挥发,破坏叶绿体并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枯死。三是残膜质地轻,极易随风飘动,对周围的环境卫生和畜牧业生产也有不利影响。
据有关部门模拟试验和实地调查,凡土壤耕作层中有残膜比没有残膜的作物减产8.3%-54.2%,其中油菜减产54.2%,蒿子杆减产52.2%,心里美萝卜减产31.8%,白萝卜减产29.7%,大白菜减产9.8%。当残膜在土壤中的量达到每公顷45-60千克时,西红柿减产10.4%,春黄瓜减产6%,春圆白菜减产4.8%;每公顷达到37.5千克、103.5千克和345千克时,小麦减产分别为7%、9%和26%。
因此,建议各地一定要在作物播种前、揭膜后或作物收获后,及时拾净遗落在田间的残膜,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消除残膜危害。 (王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