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做事业的执著,永远追求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的精神不变,以精准、细致、热情、卓越的服务带给客户无尽的愉悦享受,这是李震提出的四川农资集团的战略定位,让我们看到一个成功、卓著的企业所应蕴含的基本素质。
蝶变新生的精彩路
当我们翻开它的发展足迹,从2001年提出“开展连锁经营”,跨出网络连锁营销第一步,再到2002年11月组建第一家全国性农资连锁经营企业——邦力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以邦力达为主体的完善的农资连锁网络体系,遍布四川及十多个省区,拥有67家分公司,10000余个基层网点。集仓储、物流、服务于一体,使跨区域网络营销优势得以充分体现。2006年10月“邦力达”被评为中国农资行业最具价值品牌。12月集团公司荣获“2006中国农资流通销售十强企业第五名”。
成功必然历经困苦,四川农资也无法避开这个规律,但李震却用专注、执著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李震是在市场缝隙中求生存的企业家,他摒弃 “一买一卖”那种倒爷式做法,他的经营理念也许能为处在怪圈中的农资市场指出一条可行的解决办法。而这个方法的根本点很简单,那就是为农民设想与服务。
服务是价值的灵魂
李震提出:“服务是价值的灵魂。作为流通商,针对客户,我们全部工作都可以纳入到服务的范畴。”这句话意味着:制定合理价格,供应优质农资,多品种,快速批发、配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
他说:“农资是农民种地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作为农资流通商,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有责任,使农资价格回归理性。不趁机哄抬价格,不拿回扣,不漫天要价。”
四川农资的杀手锏就是高效的网络以及对行业、产品、农民需求,特别是地域、种植结构等等相关业务的异常熟悉,同时在服务上追求特色、下真功夫。
农业种植要抓时令,第一时间把农资供应到位,是四川农资对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他们购置了农资配送技术服务车。同时,做好储备工作至关重要,完成国家和省储备的化肥达40多万吨,连续三年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级化肥淡储任务,在救灾、保证市场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同时,他们不仅经营各种肥料,任由农民挑选,也加大了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经营力度,凸现结构调整优势。
川农定期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进行公司内部和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 开通科技服务热线;公司还准备投资视频技术服务项目,不到田间地头,也能实现农民和专家面对面。
他们积极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建立健全品种、价格公示牌,坚决做到明码实价。做到不超范围经营,不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和标签不全、不符合质量规定以及国家禁用的农资产品,不销售无登记证、批准文号、品种审定、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农资产品,不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建立客户档案,对农户基本情况、种植结构、施肥习惯、用肥数量、其他需求以及未来生产打算等详细记录在案,为贴心服务打好基础;积极开展优质优价农资商品下乡;实行群众投诉举报,向社会公布农资投诉举报联系方式等等。李震一口气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了四川农资为农服务的点点滴滴。
在农资销售旺季,为保证农资供应,邦力达连锁主动延长营业时间,保证24小时有人在岗;为方便农民购买,采用电话订货上门的服务方式。同时,严格把好进货、入库、销售三关。大力推进商品配送到户、技术服务到户、质量承诺到户的“三到户”活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三配套”活动,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促进农资社会化服务的工作上新台阶。
强调一种“大服务”
李震表示,成为高素质的服务商,这是他们永不停止的追求。四川农资强调的是一种“大服务”的理念。随着服务对象内在素质的变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还有土地集约化生产的到来,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将对他们未来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提出极大的挑战。
李震说:农资流通走过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但真正形成完善成熟的市场体系,还需要农资流通业界的不断探索与发现。谁拥有超常规的设想与做法,将无疑成为成就未来发展道路的先行者。